[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两种锁定状态的摇把锁的锁定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4654.6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1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魏新荣;陶喆;王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德仕耐五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65/52 | 分类号: | E05B65/52;E05B15/10;E05B1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陈昊宇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锁定 状态 摇把 机构 | ||
一种具有两种锁定状态的摇把锁的锁定机构,具有真锁状态和假锁状态,包括解锁按钮、锁芯、转动锁舌以及鸟舌组件;解锁按钮包括按钮部,并装配有锁芯,解锁按钮的前部铰接于基座下方;转动锁舌转动连接于解锁按钮下方并与锁芯连设,设有凸起部;鸟舌组件的座体与解锁按钮的组配并设有锁舌头部,座体后方转动设置有小锁片,小锁片设有抵靠斜面,通过转动锁舌的转动挤压小锁片向下,带动鸟舌组件向后转动缩回锁舌头部;手柄的锁定端对应锁舌头部设有锁孔;还包括限位销,位于转动锁舌的下方对其抵靠限位;本发明通过假锁状态的设计,避免了反复使用钥匙进行解锁开门,可在工作完成后用钥匙真锁锁定,提高了工作的流畅性和便利性,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具,尤其涉及一种摇把锁的锁定机构,该摇把锁包括直拉式摇把锁和转动式摇把锁,适用于门、柜等物体的锁附,尤其适用于锁附电气控制柜。
背景技术
摇把锁因其占用空间小、防护等级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柜、工程机械设备、通讯、医学技术、制冷、食品工业、环境技术和轨道机车等领域。目前常用的摇把锁包括基座和手柄,手柄和基座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在锁定状态下,手柄被锁定在基座上;开门时,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手柄和基座之间的锁定机构解锁,手柄拉离基座;第二步、在手柄离开基座的状态下,转动手柄,将手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90°后即实现摇把锁的解锁;第三步、将门拉开。该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是:该现有摇把锁在每次关门之后即完成锁定,如需再次打开柜门必须要用钥匙进行解锁才能打开,而在日常工作中,以电气控制柜为例,操作人员在一段时间之内经常需要往返于多个不同的电气控制柜,涉及到频繁的开关柜门动作,由于每次关门之后都需要再用钥匙重新解锁,因此导致工作的流畅性和便利性大打折扣,对工作效率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发明所要的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两种锁定状态的摇把锁的锁定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两种锁定状态的摇把锁的锁定机构,所述摇把锁包括手柄、锁定机构和基座;所述手柄的前端为转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的前端,手柄的后端为锁定端;所述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后端,并与所述手柄的锁定端配合,对手柄进行锁定和解锁;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解锁按钮、锁芯、转动锁舌以及鸟舌组件;
所述解锁按钮装配于所述基座的后端,解锁按钮的后部为按钮部,该按钮部的下方支撑设置有一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的下端抵靠作用于所述基座上;解锁按钮的中部设有一装配腔,该装配腔供转动装配所述锁芯;解锁按钮的前部向下延伸形成一前侧壁,该前侧壁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基座的下方,该铰接点为第一铰接点;
所述转动锁舌转动连接于所述解锁按钮的下方,与所述锁芯连设,由锁芯驱动在水平方向转动;转动锁舌的外周水平凸设有一凸起部,当转动锁舌转动时,该凸起部成为一驱动端部;
所述鸟舌组件设于所述解锁按钮的下方,鸟舌组件包括一座体,该座体的后部抵靠于转动锁舌的下方,座体的中部铰接于所述基座的下方,构成该座体成为一杠杆结构,能够在基座中沿竖直方向向前或向后转动;
所述座体的前部向上竖起并贴合于所述解锁按钮的前侧壁内侧,座体的前部还朝前设有一锁舌头部,所述解锁按钮的前侧壁上对应该锁舌头部开设有一通孔,当所述座体向前转动时,所述锁舌头部向前伸出所述通孔,达成鸟舌组件与解锁按钮的组配;
所述座体的后部下方还支撑设置有一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的下端抵靠作用于所述基座上,使得所述座体保持向前转动的趋势,所述锁舌头部保持伸出所述通孔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德仕耐五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德仕耐五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46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