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桨船竖式导流鳍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53778.2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8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赵庆新;郭春雨;魏少鹏;吴铁成;景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1/16 | 分类号: | B63H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桨船竖式 导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流鳍,尤其涉及一种单桨船竖式导流鳍,属于船舶推进节能附体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减排,实现船舶营运绿色化要求的提出,各种节能措施得到船东们的重视。特别是MEPC第58次会议发布EEDI计算公式以及2011年7月MEPC第62次会议上,正式通过《MARPOL73/78公约》附则Ⅵ修正案,确定了EEDI和SEEMP两项船舶能效准则。两项准则在2013年1月1日已经生效,2015年起强制执行,EEDI指数超标的新设计船将不能通过船级社或IMO的审核,EEDI指数超标的运营船舶可能被强制报废或者无法进入国际航运市场。相比节能新船型和新型高效推进器,节能附体技术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显著、安全方便的节能选择。
常见节能附体装置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桨前节能附体与桨后节能附体。桨前节能附体主要包括:补偿导管、自由轮、超级导流管、桨前导流鳍(横式)、反转桨、非对称船尾等。桨后节能附体主要包括:舵附推力鳍、扭曲舵、舵球、后置grim叶轮等。本发明中的竖式导流鳍适用于单桨船舶,属于桨前节能附体装置。该新型节能附体装置结合了非对称船尾与桨前导流鳍的优点,既能回收舭涡的转动能量减少舭涡和斜流造成的螺旋桨推力和力矩脉动,从而减小螺旋桨的激振力,同时,可以在桨前产生一股与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的预旋流,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单桨船竖式导流鳍,设计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而且能够有效地回收船舶尾流中的能量且减小螺旋桨的激振力,实现了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导流鳍的上端和下端均与船体相连,且导流鳍位于船艉桨前方,所述导流鳍的翼型剖面的内弦线与船舶航向的夹角为5°-30°。
本发明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1.所述内弦线的长度是船艉桨直径的0.3-0.5倍。
2.导流鳍的翼型是NACA0020翼型或机翼型或梭型。
3.所述导流鳍的翼型剖面的内弦线与船舶航向的夹角为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用来回收船体桨后尾流能量,并改善船舶尾流场,减少螺旋桨激振力的一种节能装置。本发明能够回收尾流场中的能量,减小螺旋桨的激振力,进而提高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该项技术增加了单桨船后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机理在于:通过该竖式导流鳍与水流的攻角作用,在螺旋桨前产生一股与螺旋桨转向相反的预旋流,这种反向的预旋流会减少螺旋桨尾流旋转的损失,从而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虽然预旋流的产生需要消耗能量,但该竖式导流鳍有助于改善船舶尾流场,将无用的径向伴流转化为螺旋桨可直接吸收的轴向伴流,并且缓解螺旋桨旋转而带来的伴流场不均匀现象,从而提高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减少螺旋桨激振发生的可能。同时本发明具有加工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的优点,符合我国绿色船舶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与应用市场新型节能附体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绕流机制示意图;
图3a至图3c是本发明的导流鳍的三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NACA0020剖面轮廓图;
图5是本发明的机翼型剖面轮廓图;
图6是本发明的梭型剖面轮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至图6,本发明的导流鳍位于船艉桨前,上下两端皆连接于船体,其剖面翼型与船舶航向成一定的夹角,具体的说是内弦线b与船舶航向夹角为5°到30°。剖面翼型结构在攻角的作用下,在螺旋桨前流场中产生一股与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的涡流,减少螺旋桨旋转带来的漩涡分离造成的能量损失。同时,该结构可将船艉径向伴流转换为螺旋桨可以直接吸收的轴向伴流,使轴向伴流更加均匀,减小了螺旋桨的激振力。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鳍的剖面翼型可以有多种,沿剖面内弦线对称及非对称的翼型结构都能起到相同效果。
进一步地,翼型剖面内弦长度b为螺旋桨直径的0.3-0.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37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