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和工艺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051679.0 | 申请日: | 2017-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0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 发明(设计)人: | 方益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益民 |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2;F23G7/00;F22B1/1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8 | 代理人: | 罗晶,高淑怡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城镇 污泥 便捷 无害化 热电 处置 方法 工艺 系统 | ||
1.一种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干化:待处理污泥输入回转窑,经过回转窑处理后,形成干化污泥;
2)焚烧:干化污泥输入沸腾炉,进行焚烧;干化污泥焚烧形成无机炉渣,并产生高温烟气;
3)高温烟气利用:高温烟气输入余热锅炉,与余热锅炉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并产生高温蒸汽;高温蒸汽输入汽轮机,被汽轮机转化成机械能;汽轮机转化的机械能输送至发电机,发电机产生的电力一部分输送至外部用电设备,另一部分输送至回转窑、沸腾炉、余热锅炉和汽轮机中作为系统自用电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高温烟气输入余热锅炉与余热锅炉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后,形成余热烟气;余热烟气输送至回转窑,用于待处理污泥的干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高温蒸汽经过汽轮机后,形成余热蒸汽;余热蒸汽输送至回转窑,并与回转窑内的热交换管道进行热交换,随后转换成第一凝结水,第一凝结水回流至余热锅炉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待处理污泥经过回转窑的处理,产生了湿热尾气;湿热尾气经过冷却除湿后,形成第二凝结水和热干废气;热干废气依次进行除尘、除酸和除臭后,排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二凝结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待处理污泥贮藏在贮泥仓,贮泥仓内产生的废气经过除臭后,排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待处理污泥的含水率为60-80%;所述干化污泥的含水率为20-30%。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的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回转窑、沸腾炉、余热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和外部用电设备;
待处理污泥从所述回转窑的物料输入端输入;所述回转窑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沸腾炉的物料输入端连接;所述沸腾炉的高温烟气输出端与所述余热锅炉的高温烟气输入端连接;所述余热锅炉的蒸汽输出端与所述汽轮机的蒸汽输入端连接;所述汽轮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发电机的第一电力输出端与所述外部用电设备连接,其第二电力输出端与所述回转窑的电力输入端、沸腾炉的电力输入端、余热锅炉的电力输入端和汽轮机的电力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的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窑还设有余热烟气输入端和余热蒸汽输入端;所述回转窑内设有热交换管道,所述热交换管道设有热水输出端,所述回转窑的余热蒸汽输入端与所述热交换管道连通;
所述余热锅炉的余热烟气输出端与所述回转窑的余热烟气输入端连接;
所述汽轮机的余热蒸汽输出端与所述回转窑的余热蒸汽输入端连接;
所述热交换管道的热水输出端与所述余热锅炉的进水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泥的便捷无害化热电处置方法的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除湿器、除尘除酸系统、除臭系统和贮泥仓;
所述回转窑的尾气输出端与所述冷却除湿器的尾气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却除湿器的气体输出端与所述除尘除酸系统的气体输入端连接;所述除尘除酸系统的气体输出端与所述除臭系统的第一气体输入端连接,所述贮泥仓的废气输出端与所述除臭系统的第二气体输入端连接;所述除臭系统的气体输出端与外界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益民,未经方益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167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