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端的有效土层变形模量及群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51026.2 | 申请日: | 2017-0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9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华;陈富强;李志云;张玉成;乔有梁;姜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周端仪 |
| 地址: | 51061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效 土层 变形 沉降 计算方法 | ||
1.一种群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单桩进行现场试验,得到单桩载荷N与单桩沉降量S之间的对应关系(N,S);
(2)根据单桩载荷N与单桩沉降量S之间关系(N,S),计算桩端的有效土层变形模量
(3)计算群桩桩身区域的压缩形变Su;根据桩端的有效土层变形模量计算群桩下卧层的压缩沉降量Sd;将群桩桩身区域的压缩形变Su与群桩下卧层的压缩沉降量Sd相加,即得群桩沉降量为Sg=Su+Sd;
所述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31)将单桩试验数据(N,S)换算为群桩桩身区域的压缩形变数据(n*N,R*S),群桩桩身区域的压缩形变为Su=R*S;其中,n为群桩的桩数量;沉降比B为群桩的基础的宽度,sa为桩间距;且当沉降比R>3时,取R=3;
(32)计算群桩下卧层的压缩沉降量数据(n*N,),群桩下卧层的压缩沉降量为其中,k为桩端以下具有土层的层数,zj为桩端到第j土层底部的距离,为根据角点法计算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为桩端的有效土层变形模量,pb为桩端的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
(33)将群桩桩身区域的压缩形变R*S与群桩下卧层的压缩沉降量相加,即得群桩在载荷n*N时的群桩沉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矩形的群桩基础,则桩端的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为其中B为矩形群桩基础的宽度,D为矩形群桩基础的长度,l为桩的长度,θ为土层的应力扩散角,p为桩顶的压强载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条形的群桩基础,则桩端的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为其中B为条形群桩基础的宽度,l为桩的长度,θ为土层的应力扩散角,p为桩顶的压强载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21)将单桩载荷N与单桩沉降量S之间的对应关系代入公式得到单桩沉降量S与土层变形模量Es之间的对应关系(S,Es);
其中(Ni-1,Si-1)和(Ni,Si)为相邻两组单桩载荷N与单桩沉降量S的试验数据;d为桩的直径;Ap为桩的横截面积;l为桩的长度;Ep为桩的弹性模量;ν为土层的平均泊松比;ω为沉降影响系数;
(22)土层变形模量Es在较大的沉降量S时会趋于稳定值,取所述稳定值为桩端的有效土层变形模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102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