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管壳程高温高压腐蚀介质的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9511.6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4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周金水;詹志福;乔方旭;许善平;张伟访;张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2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王月珍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程 管程 腐蚀介质 换热器 管板 金属材料 高温高压 介质腐蚀 管束 管壳程 换热管 上封头 下封头 基材组合 球形封头 管板胀 接触管 接触壳 耐腐蚀 耐高温 浮头 复材 管槽 管内 壳体 | ||
本发明为一种耐管壳程高温高压腐蚀介质的换热器,由管束、壳体、上封头及下封头组成;所述管束由数根换热管、管板及内浮头组成;相对有杂质的介质走管内,为管程介质,相对干净的介质走壳程,为壳程介质:根据管程及壳程腐蚀介质特性,分别选择耐这种管程介质腐蚀的金属材料作为管程材质,耐这种壳程介质腐蚀的金属材料作为壳程材质;接触管程介质的所有面的材料都选用所述管程材质制成;接触壳程介质的所有面的材料都选用所述壳程材质制成;管板由复材与基材组合而成,总厚度为122mm以上;所述管板与换热管采用强度胀加强度焊结构,管板胀管槽开3条;上封头与下封头均设计为球形封头。本发明的换热器耐腐蚀,耐高温、高压,结构紧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尤其是指一种耐管壳程高温高压腐蚀介质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很多热交换器的介质一般都为一侧介质腐蚀性较强,另一侧介质腐蚀性一般,对于二侧介质腐蚀性都很强的工况,较多的是采取非金属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但对于介质温度较高的环境,非金属材料不合适,有些工况在压力不高时采用哈氏材料的板式换热器,但压力较高时板式换热器又不合适,因此,很难选择能适合多种工况用的换热器。目前,市场上很难找到即满足温度、压力较高,同时二相介质腐蚀性又很强的换热器。
CN 103278032 A(一种抗海水腐蚀的管壳式换热器)中公开的抗海水腐蚀的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封头、管板、壳体、换热管等部件组成。其最大特点在于耐腐蚀,它的管板由耐腐蚀的材料与具有一定强度的金属管板粘结在一起,并有一定数量的螺栓紧固,接触腐蚀介质的一侧是耐腐蚀的材料;封头由耐腐蚀的塑料铸造而成,保证封头耐腐蚀;换热管是铝黄铜或镍白铜,可耐海水腐蚀,与金属管板采用胀接形式连接。
该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存在以下问题:
1、结构复杂,加工工序多;
2、由于接触介质的构件材料是耐腐蚀塑料,因此其不耐高温;
3、由于管板是由金属板和耐腐蚀的塑料通过螺栓紧固,螺栓占掉部分换热管位置,因此,同样的换热面积,该换热器直径要大很多,耗材、占地;
4、同样,由于管板是由金属板和耐腐蚀的塑料通过螺栓紧固,螺栓要接触腐蚀介质,要求螺栓的材料要耐腐蚀;
5、该结构形式,如封头几乎是平的,决定了该换热器不耐高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耐管壳程高温高压腐蚀介质的换热器,其可以适应各种腐蚀工况使用,并具有耐高温、耐高压的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耐管壳程高温高压腐蚀介质的换热器,由管束、壳体、上封头及下封头组成;所述管束由数根换热管、管板及内浮头组成;相对有杂质的介质走管内,为管程介质,相对干净的介质走壳程,为壳程介质,管程介质与壳程介质,通过换热管管壁对流传热完成热量交换;所述壳体与壳体上法兰及所述下封头组成为壳程;所述上封头与管束及内浮头组成为管程;其特征在于:
根据管程腐蚀介质特性,选择耐这种管程介质腐蚀的金属材料作为管程材质A;根据壳程腐蚀介质特性,选择耐这种壳程介质腐蚀的金属材料作为壳程材质B;
换热器中接触管程介质的所有面的材料都选用所述管程材质A制成;接触壳程介质的所有面的材料都选用所述壳程材质B制成;
所述管板由复材与基材组合而成,其基材是壳程材质B,复材是管程材质A,其总厚度为122mm以上;所述管板与换热管采用强度胀加强度焊结构,管板胀管槽开3条;
所述上封头为管程材质A与碳钢组合的复合板;
所述内浮头为管程材质A与壳程材质B组合的复合板;
所述壳体和下封头为壳程材质B与碳钢组合的复合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95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