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精确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术中智能导航眼镜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8512.9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9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丹枫;王君玉;韩凯伟;张孝凤;李雅;孟凡超;代现良;王超群;李振兴;陈荣彬;陈吉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吉钢;张丹枫;王春晖 |
主分类号: | A61B34/20 | 分类号: | A61B34/20;G02C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70 上海市闸***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颅内占位性病变 深度图像 眼镜 切除 三维 二维影像数据 图像传输模块 中央处理模块 显示模块 智能导航 图像 术野 聚合物锂电池 病变位置 解剖结构 无线终端 现实场景 智能眼镜 脑膜瘤 重建 镜片 镜框 比对 镜腿 脑沟 病变 血管 发送 透明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精确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术中智能导航眼镜,包括眼镜、图像传输模块、中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眼镜包括镜片、镜框、镜腿和聚合物锂电池。图像传输模块可以接收无线终端发送的患者二维影像数据;中央处理模块将二维影像数据重建得到三维深度图像,并增加图像的透明度;显示模块用于显示三维深度图像。由于三维深度图像可以显示病变位置,术者戴上智能眼镜后,以图像为背景,将图像中重建好的脑沟、脑回、血管等结构与术野实际解剖结构进行比对,可以增强术野的现实场景、确定病变的位置,进而引导手术。本发明不仅精确度高、设计合理、易于实现,而且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用于脑膜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精确切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临床医学外科学,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精确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术中智能导航眼镜。
背景技术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在颅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主要包括颅内肿瘤、脑脓肿和颅内血管病变等,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精准的术中定位。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控制着生命中枢和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调控,血管、神经密布,结构十分复杂、功能高度集中,手术难度极大。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颅内血管病变等,多临近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对手术切除的精确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关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术中无法实现全切,导致病变组织残留,复发率较高;2、手术过程中损伤周围正常脑组织,尤其是功能区脑组织,造成医源性损伤,弊大于利。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术中荧光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术中神经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术中定位精准程度越来越高。术中荧光显像研究方面,关键在于荧光显像材料的选择,目前基础研究发现一些荧光显影剂可以用于术中显像,但大多仅限于动物实验和肿瘤研究方面,很少应用于临床。中国专利文献CN200910263980.3公开了一种肿瘤外科术中荧光导航系统,但是该专利设计也存在相应问题:1、设备复杂,操作困难,十分昂贵;2、关于实施例描述不够详尽,尤其对荧光材料的用法用量描述不清。而且,荧光显像仅有助于术中寻找病变组织,无法帮助术者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寻找最佳的手术入路。神经导航系统利用实时影像引导技术,术前帮助术者进行手术入路设计,术中引导病变切除,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术中定位精确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其也存在相应问题:1、需要专门设备,代价高昂,普及十分困难;2、所需要的操作时间较长;3、当释放脑脊液等引起颅内压力变化时,会出现“脑漂移”现象,影响导航的精确性;4、神经导航系统学习曲线较陡峭,要求术者人机交互、手眼协调,根据导航仪器上显示的重建画面随时调整手术入路,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为了准确定位颅内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术中导航,实现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全切,而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亟须研究一种精确度高、相对简单、价格便宜、易于实现的术中实时导航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精确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术中智能导航眼镜,可以实现术前手术入路设计、术中实时导航,精确定位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为术中全切颅内占位性病变、减少周围组织损伤提供依据。本发明不仅精确度高、设计合理、易于实现,而且结构简单、价格便宜,肉眼即可明确病变组织的位置和范围,具有立体视觉。同时,该发明将图像处理和显示功能集中到一副眼镜上,体积小、容易携带,可以促进术中导航技术的广泛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眼镜、图像传输模块、中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眼镜包括镜片、镜框、镜腿和聚合物锂电池;图像传输模块位于镜腿尾部;图像传输模块、中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三者通过数据传输导线依次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吉钢;张丹枫;王春晖,未经陈吉钢;张丹枫;王春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85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