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6679.1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22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锐;袁田;张勤;武文华;代静;汪英英;蔡勇;刘相霞;杨丁;刘勇;沈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8 | 分类号: | G01N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方艳辉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引拔棒热态 抗压强度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加载机构、温度调节箱、固定机构和支撑机构;其中,温度调节箱与支撑机构相连接;固定机构置于所述温度调节箱内,用于固定待测引拔棒;加载机构置于固定机构的上方,用于向待测引拔棒施加加载力。本发明中提供的装置在引拔棒整体注射之前来模拟整体注射工序的环境,以便对引拔棒进行初步筛选,对于在该初步筛选程序中没有破损的引拔棒再进行整体注射,因此该装置大大地提升了整体注射工序后引拔棒的合格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减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引拔棒投入使用的时间;另外,该测试装置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拔棒测试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复合绝缘子包括引拔棒、伞裙护套和端部金属三部分。伞裙护套是复合绝缘子中引拔棒的外绝缘部分,主要保护引拔棒免受气候和电蚀的影响。一般地,伞裙护套采用整体注射工艺包设于引拔棒的外部,具体为:将混炼好的硅橡胶加热到液态后,在高温状态压力作用下注射到置于模具的引拔棒中,这种生产技术称之为整体注射生产技术。但该技术容易导致引拔棒在高压高温的作用下,严重地影响引拔棒的界面质量和机械强度,严重时将造成引拔棒表面局部破损,因此投入使用前需对引拔棒进行质检,筛选出注射后无破损的引拔棒。目前,检验引拔棒的方法一般为抽检整体注射后引拔棒的损伤情况,如若存在损伤则判定为不合格品,由于目前不了解整体注射工序对引拔棒机械性能的具体影响,故目前整体注射后引拔棒的不合格率较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导致生产周期的延长,严重地拖延了复合绝缘子的投入使用时间。此外,现有的检测方式均为破坏性检测,对于不合格的引拔棒只能废弃,无法再重新利用,进一步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该装置旨在解决由于不了解注射工艺对引拔棒的影响进而导致的整体注射后的引拔棒不合格率较高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加载机构、温度调节箱、固定机构和支撑机构;其中,所述温度调节箱与所述支撑机构相连接;固定机构置于所述温度调节箱内,用于固定待测引拔棒;所述加载机构置于所述固定机构的上方,用于向所述待测引拔棒施加加载力。
进一步地,上述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旋转板、两个支撑体、转动轴、第一驱动机构和锁紧机构;其中,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体可转动地相连接;各所述旋转板均置于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并且,所述转动轴依次穿设且连接于各所述旋转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转动轴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待测引拔棒为多根,并且,每根所述待测引拔棒依次穿设于各所述旋转板,各所述待测引拔棒呈圆周分布;所述锁紧机构与其中的一个所述支撑体以及邻近所述支撑体的所述旋转板相连接,用于所述待测引拔棒转动至所述加载机构下方时锁紧所述旋转板和所述支撑体。
进一步地,上述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中,各所述旋转板均开设有用于所述待测引拔棒穿设的圆形穿设孔。
进一步地,上述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中,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至少两块弧形挡板;各所述旋转板的外缘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待测引拔棒与所述卡槽相卡接;至少两个所述旋转板的下方挡设有所述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挡板用于卡挡所述旋转板下方的所述待测引拔棒。
进一步地,上述测试引拔棒热态抗压强度的装置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套筒、弹簧、螺栓和定位球;其中,所述套筒穿设且连接于所述支撑体,所述套筒置于所述支撑体外侧的开口端与所述螺栓相连接;所述弹簧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螺栓相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球相连接;所述旋转板与所述支撑体相对的侧面开设有弧形球面,所述定位球与所述弧形球面配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66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