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材与结构件的固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2041.0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14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赵大兴;李正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袁文婷;张宁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材 结构件 固定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材与结构件的固定方法,在线材与结构件固定的一端铆接限位端子,线材伸出限位端子;对线材伸出限位端子部分的线材内部的芯线在紧贴限位端子的位置进行打结;其中,在限位端子上设置有凸起的限位挡块,在待结合的结构件上设置与限位挡块相对应的限位卡槽;将打结后的线材装配至结构件内,芯线的打结点限位在限位端子处,限位挡块下沉并限位在限位卡槽内。利用上述发明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产品对线材与结构件静拉强度的要求,产品性能可靠、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其小型化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材与结构件装配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满足小空间实现线材与结构件静拉强度的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市场上耳机产品逐渐趋于小型化、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在产品内部空间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功能需求;由于功能需求与产品内部空间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在产品前期评估时,线材与结构件之间的静拉可靠性变成了一大设计难题。
目前,线材与结构件组装满足静拉可靠性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如附图1现有线材与结构件的固定方式所示,首先在线材1’的外侧成型硬胶2’;然后,在成型硬胶2’前端进行芯线打结,形成线结3’。其二,如图2现有线材与结构件的固定方式所示,首先对线材1”的芯线进行打结,形成线结3”,然后在线结3”外侧成型硬胶进行包覆。
可知,以上两种方式虽然都能满足线材与结构件间的静拉要求,但是,需要占用结构件内部的大量空间(至少需3mm),仅能在结构件里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很显然当电路板固定在结构件内与结构只预留1mm左右的空间时,上述方案均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材与结构件的固定方法,以解决目前线材与结构件在满足静拉可靠性要求时,需要占用大量产品内部空间,不利于产品小型化发展;在产品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线材与结构件不能实现可靠连接,造成产品性能不稳定、合格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线材与结构件的固定方法,包括在线材与结构件固定的一端铆接限位端子,线材伸出限位端子;对线材伸出限位端子部分的线材内部的芯线在紧贴限位端子的位置进行打结;其中,在限位端子上设置有凸起的限位挡块,在待结合的结构件上设置与限位挡块相对应的限位卡槽;将打结后的线材装配至结构件内,芯线的打结点限位在限位端子处,限位挡块下沉并限位在限位卡槽内。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将打结后的线材装配至结构件后,将电路板组装至结构件内,并将芯线与电路板焊接导通。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在对线材伸出限位端子部分的线材内部的芯线在紧贴限位端子的位置进行打结后,采用成型硬胶或者胶水包覆芯线的打结点。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在对线材伸出限位端子部分的线材内部的芯线在紧贴限位端子的位置进行打结的过程中,在芯线之间打一字结形成挡体结构,挡体结构限位在限位端子外侧。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线材内部的芯线平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围绕另一部分打一字结。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限位卡槽的尺寸不小于限位挡块的尺寸。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限位挡块与限位端子为一体成型结构。
利用上述线材与结构件的固定方法,在线材上铆接带有限位挡块的限位端子,在将限位端子装配至结构件内后,限位端子能够下沉至结构件内部,减小其占用的空间,再结合线结与限位端子间的抗力,实现产品线材静拉可靠性要求,产品结构紧凑、空间需求小,可靠性及强度均能满足产品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以及相关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后面将详细说明的特征。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指示的仅仅是可使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此外,本发明旨在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它们的等同物。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20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