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贝类采捕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1488.6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8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姜忠爱;张恒阳;邝俊信;耿鹏飞;苟文涛;杜健炜;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21220 | 代理人: | 王廉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贝类 采捕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产品采捕装置,特别是一种贝类采捕机。
背景技术
在进行贝壳、蚬子等习惯于在海底生活的海产品时,往往需要工作人员潜入水下进行操作,这种方式耗时费力,而且工作效率低下,为此,现在出现了一些可用于底栖海产品的捕捞的采捕装置,传统上一般有吸泵式和抓斗式两大类。
吸泵式采捕装置的泵体绞轮的转速高,对于贝壳或蚬子等海产品的抓捕效率相对较高,漏损率低,但是吸取上来的海产品经过绞轮后,会有较大的损坏,严重的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另外生长在海底的水草等水生植物经过泵体的绞轮后,都会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严重影响当地海域的生态环境。
抓斗式采捕装置利用铲斗将泥土、海产品(贝壳、蚬子等)和水草等动植物全部铲起放入收集网中,虽然对海产品本身的破坏相对较小,但其动作缓慢,工作效率低,而且也会对海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操作方便,动作灵活,工作效率高,对海产品破坏小的贝类采捕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贝类采捕机,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架1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行走电机2,所述行走电机2通过行走链3与行走轮齿4连接,行走轮齿4与行走轮5同轴设置,并且所述的行走轮5外还设置有多个在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行走轮板6,在机架1上还设置有传送带电机7,传送带电机7的工作端与转动支承在机架1上的主动传送轴相连,在机架1的底部还设置有被动传送轴,在主动传送轴和被动传送轴上共同支撑有传送带8,在传送带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9,且所述挡板9的底端设置有推铲10,在机架1上还设置有刮板电机11,所述刮板电机11的工作端与转动支承在机架1上的主动刮板轴相连,在机架1上还设置有被动刮板轴,所述的主动刮板轴和被动刮板轴上共同支撑有刮板链条12,所述的刮板链条12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刮板13,所述主动刮板轴的轴线和被动刮板轴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的传送带8相平行,在机架1的前部设置有托板14,在传送带8的末端设置有弧形导板15,所述弧形导板15位于设置在机架1尾部的收集箱16的前方。
所述的传送带8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筛孔。
所述的弧形导板15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筛孔。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贝类采捕机,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它针对传统的贝类采捕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设计出一种特殊的行走结构,该结构能够在柔软的海底底质上自由行走,并在行进的过程中将混杂在海底淤泥中的海产品(即需要采捕的各种底栖贝类)一同采集到本装置的传送带上,与传送带相配的刮板能够尽可能的将淤泥分散,在防止淤泥堵塞的同时,还可以让淤泥通过传送带上的筛孔落入海底,经传送带传送后的海产品最终进入收集箱中,实现对贝类的自动采捕。这种装置的工作效率高,对海底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并且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14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