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40908.9 | 申请日: | 2017-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9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旭;谢明峰;杨明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郭晓宇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揭露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相对而设,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单元与一发光单元,导光单元具有一入光面,发光单元沿一第一方向邻设于入光面,发光单元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及一基板,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分别沿第一方向配置于基板上,且分别发出光线由入光面入射导光单元,该些第一发光元件至少其中之一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至少其中之一的照度的半高宽角度不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利用侧入式光源控制分区调光(localdimming)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平面显示装置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各种领域,尤其是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体型轻薄、低功率消耗及无辐射等优越特性,已经渐渐地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应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品中,例如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液晶电视及液晶屏幕等等。不过,由于液晶分子本身不会自行发光,因此可通过一背光源提供光线通过液晶显示面板,使面板的各像素可显示色彩而形成影像。
现行背光模块已广泛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当成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近年盛行的一种调光控制方法是在具有分区调光控制的背光模块中,经由影像内容分析亮度,并将暗处区域的能量降低且转移至画面明亮区域,以达到画面补强、提高动态对比与降低能耗等目的。
然而,在已知技术中,即使在导光单元的相对两侧(入光面)上分别使用发光单元做分区调光,但在垂直这两侧(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最多也只能达到两个区域的分区,使得分区调光的区域数目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利用侧入式光源控制分区调光,以达到画面补强、提高动态对比或降低能耗等目的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相对而设,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单元与一发光单元,导光单元具有一入光面,发光单元沿一第一方向邻设于入光面,发光单元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及一基板,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分别沿第一方向配置于基板上,且分别发出光线由入光面入射导光单元;其中,该些第一发光元件至少其中之一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至少其中之一的照度的半高宽角度不同。
本发明更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相对而设,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单元与一发光单元,导光单元具有一入光面,发光单元沿一第一方向邻设于入光面,发光单元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及一基板,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分别沿第一方向配置于基板上,且分别发出光线由入光面入射导光单元;其中垂直入光面的方向定义为一第二方向,该些第一发光元件至少其中之一的最大照度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和该些第二发光元件至少其中之一的最大照度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不同。
承上所述,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是通过至少两种照度的半高宽角度不同或设置倾斜角度不同的发光元件,使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在导光单元面内所形成的最大亮度位置错开,来增加分区调光的区域数,藉此,使得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可达到例如画面补强、提高动态对比或降低能耗等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光单元的侧视示意图。
图2A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照度相对于角度的分布曲线示意图。
图2B至图2D分别为不同实施例的导光单元与发光元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09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