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风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38312.5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0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宽;战韦鹏;盛文刚;周家林;孙珉堂;刘丽君;张明顺;王爱斐;麻哲;李大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周永刚 |
地址: | 26611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风 | ||
本发明提出一种通风器,包括外筒、内筒和遮雨罩体,所述外筒套设在所述内筒上,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间生成有第一通风通道,所述遮雨罩体设置在所述内筒的正上方,所述遮雨罩体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所述遮雨罩体与所述内筒间生成有第二通风通道,所述第一通风风道和第二通风风道连通;所述内筒与所述遮雨罩体或外筒固定连接,所述内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遮雨部,所述内筒的下端设置有与车体上的通风器凸缘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和所述通风器凸缘间形成有连接缝隙,所述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连接缝隙进行雨水遮挡的第二遮雨部。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通风器存在的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器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我国轨道车辆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按照设计标准在车体上设置用于对车体内部和外部空间进行通风换气的通风器结构,现有的通风器统通常设置有一个筒体,在筒体上方设置一个罩体,在罩体和筒体之间生成有通风通道,通过外部的罩体结构实现防水的功能,虽然外部罩体在一定程度可防止从正面流下的雨水进入客室,但是一部分雨水可能会顺着侧面进入到客室内部,防水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风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通风器存在的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发明采用所提出的通风器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通风器,包括外筒、内筒和遮雨罩体,所述外筒套设在所述内筒上,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间生成有第一通风通道,所述遮雨罩体设置在所述内筒的正上方,所述遮雨罩体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所述遮雨罩体与所述内筒间生成有第二通风通道,所述第一通风通道和第二通风通道连通;所述内筒与所述遮雨罩体或外筒固定连接,所述内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遮雨部,所述内筒的下端设置有与车体上的通风器凸缘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和所述通风器凸缘间形成有连接缝隙,所述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连接缝隙进行雨水遮挡的第二遮雨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通风器。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缝隙包括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连接法兰的端面和所述通风器凸缘端面相对设置,在所述连接法兰端面和所述通风器凸缘端面之间设置有缓冲垫片,所述连接法兰端面和所述缓冲垫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缓冲垫片和所述通风器凸缘端面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遮雨部为垂直于所述连接法兰端面沿所述连接法兰的边缘周向环绕设置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接法兰端面和通风器凸缘端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遮雨部为环绕所述内筒周向设置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内筒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角度为80-100度。
进一步的,所述遮雨罩体的最低点低于所述凸起部的最低点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遮雨罩体罩扣在所述内筒上,所述内筒外侧壁上周向设置有第一连接筋,所述内筒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遮雨罩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遮雨罩体罩扣在所述内筒上,所述内筒的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环绕所述连接法兰周向设置的第二连接筋,所述内筒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筋和所述外筒内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法兰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所述通风器凸缘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所述连接法兰通过紧固螺栓依次拧设在所述第一紧固孔、第二紧固孔内将所述连接法兰和所述通风器凸缘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遮雨部、内筒、连接法兰和第二遮雨部为一次铸造成型件。
本发明存在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83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动力总成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动盘绕式抽吸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