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组端板生产设备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37130.6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65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徐朋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聚能动力电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4 | 分类号: | B23P23/04;B23Q3/08;B23Q7/1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冯建斌 |
地址: | 352106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组 生产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组端板生产设备及其加工方法,包括用以输送铝板材的送料架,位于送料架出料端设置有将铝板材截断成预定长度模组端板的锯切机;位于锯切机右侧设置有用以输送模组端板的并可前后移动的第一滑台,第一滑台底部设置有用以第一滑台滑动导向的第一滑座,位于第一滑座两侧设置有在第一滑台经过时对模组端板两端面进行铣削加工的铣刀,位于铣刀前侧的第一滑座两侧设置有去除模组端板两端面毛刺的刷头,位于第一滑座上方还设置有对模组端板进行钻孔加工的钻头。本发明模组端板生产设备实现整个模组端板自动化加工,加工效率高,减少重复装夹的次数,提高加工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组端板生产设备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模组端板作为新能源汽车上的模组保护板,模组端板为铝制品,其内部具有加强筋板30和贯穿两端面的穿孔29;目前采用的模组端板加工方法是:在铝板材上截断处预定长度的模组端板后,先利用铣床进行端面铣削加工,在利用钻床进行钻孔加工,最后在人工进行去毛刺处理,每个工序都在不同的设备上加工,每次加工都需要重新装夹,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加工精度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高的模组端板生产设备及其加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模组端板生产设备,包括用以输送铝板材的送料架,位于送料架出料端设置有将铝板材截断成预定长度模组端板的锯切机;位于锯切机右侧设置有用以输送模组端板的并可前后移动的第一滑台,第一滑台底部设置有用以第一滑台滑动导向的第一滑座,位于第一滑座两侧设置有在第一滑台经过时对模组端板两端面进行铣削加工的铣刀,位于铣刀前侧的第一滑座两侧设置有去除模组端板两端面毛刺的刷头,位于第一滑座上方还设置有对模组端板进行钻孔加工的钻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台上具有用以夹紧模组端板的夹头;位于第一滑座后端右侧设置有对模组端板进行拉丝处理的拉丝机,位于拉丝机前侧设置有将第一滑台上的模组端板转移至拉丝机上的转换夹紧机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外围的机床壳体,机床壳体左侧设置有进料口,所述送料架出料端由进料口伸入,机床壳体右侧设置有出料口;位于进料口两侧设置有用以夹紧铝材板并间歇向内拖动的送料夹块。
进一步的,位于拉丝机后方设置有穿出出料口的输送带,输送带与拉丝机之间设置有将拉丝机上的模组端板抓取放至输送带上的机械手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拉丝机包括可往复运动并且上表面为砂纸面的底板,位于底板上方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压板,压板下侧安装有多根用以向下压紧模组端板的橡胶柱。
进一步的,所述转换夹紧机构包括与第一滑座垂直设置的第二滑座,所述第二滑座上设置有沿第二滑座左右移动的第二滑台,所述第二滑台上设置有转台,所述转台上具有横置的旋转油缸,所述旋转油缸驱动端面朝向第一滑座的转盘转动,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一手指气缸,手指气缸的两气爪上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连接有朝第一滑座方向伸出并用以插入模组端板上穿孔中的压杆。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模组端板的生产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模组端板生产设备,包括以下步骤:(1)送料架将铝板材送入进料口,送料夹块夹住铝板材前端部并拖动其向内移动预定距离,使铝板材前端伸到第一滑台上;(2)第一滑台上的夹头夹紧铝板材前端并由锯切机截断得到模组端板:(3)第一滑台带动模组端板在第一滑座移动,先是铣刀对模组端板两端面进行铣削加工,然后刷头对模组端板两端进行去毛刺处理,最后利用钻头对模组端板进行钻孔加工;(4)转换夹紧机构夹紧模组端板并将其转移至拉丝机上进行拉丝处理,模组端板需要进行拉丝处理一面朝下;(5)完成拉丝处理后的模组端板通过机械手机构转移至输送带上从出料口输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模组端板生产设备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实现整个模组端板自动化加工,第一滑台能够带动模组端板完成四个加工工序,减少重复装夹的次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聚能动力电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德聚能动力电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71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