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真空助力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36821.4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0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小波;蒋大伟;吴桂宝;李鸿飞;黄荣立;陈鑫;吴海波;孙琼;霍才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52 | 分类号: | B60T13/52;F02M3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真空 助力 控制系统 方法 | ||
1.一种汽车真空助力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控制单元、真空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液压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电动真空泵、真空助力器;
所述真空控制单元用于设定电动真空泵的启停阈值与大气压力的对应关系表,并通过所述大气压力传感器获取环境大气压力,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表和所述环境大气压力,获得启动阈值和关停阈值;
所述真空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真空度传感器获取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并在所述真空度小于所述启动阈值时,控制所述电动真空泵启动,使所述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增大,直至所述真空度达到所述关停阈值;
所述真空控制单元还分别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液压传感器,获取制动踏板压力和制动液压力,并根据所述制动踏板压力和所述真空度计算得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所述真空控制单元在所述制动液压力与所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阈值时,逐步调整制动器的制动液压力直至达到所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的一端与发动机的进气口相连,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真空助力器相连,以使发动机通过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使所述真空助力器产生真空;
在所述真空度小于所述启动阈值时,所述真空控制单元控制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与所述真空助力器连通,使所述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逐步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控制器和仪表,在设定时间阈值内,如果启动的所述电动真空泵无法使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达到所述关停阈值,则所述真空控制单元关停所述电动真空泵,并上报故障信息给所述车身控制器,所述车身控制器控制所述仪表显示或语音播报故障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控制单元为ESC控制模块,所述ESC控制模块包括:ECU、液压执行单元;
所述ECU根据所述真空度、所述制动踏板压力和所述制动液压力,控制所述液压执行单元逐步增大或减小制动器的制动液压力直至达到所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ESC控制模块还包括:轮速传感器和惯量传感器;
所述ECU通过所述轮速传感器获取车速,所述ECU通过所述惯量传感器获取制动减速度,所述ECU根据所述车速和所述制动减速度确定增大或减小的调整压力值,使制动器的制动液压力逐步调整至所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执行单元包括:电磁阀、液压马达、柱塞泵;
所述ECU通过所述电磁阀控制所述液压马达带动所述柱塞泵的运动,使所述制动器的制动液压力产生变化。
7.一种汽车真空助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先设定电动真空泵的启停阈值与大气压力的对应关系表;
获取外部的环境大气压力,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表和所述环境大气压力,获得启动阈值和关停阈值;
获取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在所述真空度小于所述启动阈值时,启动电动真空泵使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增大,直至所述真空度达到所述关停阈值;
获取制动踏板压力和制动液压力,根据所述制动踏板压力和所述真空度计算得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
如果所述制动液压力与所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的压力差值大于第一设定阈值,则逐步调整制动器的制动液压力直至达到所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真空度小于所述启动阈值时,控制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与所述真空助力器连通,使所述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逐步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设定时间阈值内,如果启动的所述电动真空泵无法使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达到所述关停阈值,则关停所述电动真空泵,并上报故障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制动踏板压力和所述真空度计算得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包括:
根据所述真空度计算得到助力比率;
根据所述踏板压力和助力比率计算得到所述理论制动输出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682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