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防冻泵送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34979.8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0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蔡雪玲;王毅;姜海东;王高明;郑春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铁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12 | 分类号: | C04B24/12;C04B103/6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52 | 代理人: | 倪青华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防冻 泵送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防冻泵送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混凝土外加剂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三北地区冬季时间长达4~5个月,混凝土工程经常需要在低、负温条件下施工,而混凝土在低、负温条件下的流变性能较差,坍落度经时损失较大而塌落扩展度则较小,且在负温环境下,混凝土凝结时间长、强度发展缓慢等为冬季施工带来诸多问题。为了确保在负温条件下确保混凝土施工进度和质量,搅拌站常选用添加早强剂与防冻剂的方式以达到防冻的目的。
混凝土施工方式中,泵送方式为常用手段,要求混凝土和易性良好,坍落度大流动性好。由于运输距离等原因,要求混凝土有一定时间的保坍要求。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对混凝土外加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多功能、复合型混凝土外加剂成为了发展方向之一。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泵送剂和防冻剂都是分别掺加使用的,而防冻剂和泵送剂“双掺”使用,除了给施工造成不方便外,往往会给工程带来质量问题,比如,在泵送剂和防冻剂中都掺有引气组分时就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为了方便施工,提高混凝土的质量,越来越多的使用同时具有泵送和防冻功能的复合型外加剂。防冻泵送剂成为一种能够使泵送混凝土不产生冻害,而且在负温条件下能顺利进行浇筑所必不可少的外加剂。
发明内容
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防冻泵送剂及其制备方法,在-10℃ ~-25℃用于强度等级C20-C40泵送混凝土中,提高其泵送性,早期强度和抗冻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凝土防冻泵送剂,其原料组分及各组分占原料总量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保坍组分:3%~7%、早强组分:8%~15%、防冻组分:3.0%~10%、增粘组分:0.5%~1.0%、引气组分:0.1%~0.4%、自来水:65%~80%。
优选地,所述早强组分为超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
优选地,所述保坍组分为聚羧酸型保坍剂。
优选地,所述防冻组分为硝酸钙、硝酸钠、乙酸钠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与复合有机醇胺以任意比进行复配所得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增粘组分为混凝土高分子增稠剂。
优选地,所述引气剂为可溶性树脂酸盐或十二烷基磺酸钠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复合有机醇胺为三异丙醇胺和改性醇胺类有机小分子以任意比复配得到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改性醇胺类有机小分子由多元胺类有机小分子与环氧类有机小分子在65~80℃温度下,经催化反应0.5~2h小时后,再加入有机酸反应0.5~1h得到,其中,多元胺类有机小分子、环氧类有机小分子、有机酸,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7~9):(4~6):(0.0005~0.001)。
优选地,所述多元胺类有机小分子为乙二胺、1,3-丙二胺、1,4-丁二胺、2-甲基戊二胺或二亚乙基三胺中的一种;所述环氧类有机小分子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1,2-环氧丁烷、4-溴-1,2-环氧丁烷、2,3-环氧丁烷或1,2-环氧戊烷的一种;所述催化剂为AlCl3、FeCl3、ZnCl2或TiCl3中的一种;所述有机酸为甲酸、乙酸、柠檬酸、水杨酸或乙二酸中的一种。
一种混凝土防冻泵送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先称取0.1%~0.4%引气组分,65%~80%水,常温下采用叶片搅拌使之完全混合后,加入3.0%~10.0%防冻组分并使之完全溶解,加入8%~15%早强组分、3%~7%保坍组分、0.5%~1.0%增粘组分,常温下采用叶片搅拌使之完全混合,其中各组分质量称取均精确至0.01g。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防冻泵送剂及其制备方法,其泵送性,早期强度和抗冻性能等综合指标良好,在-10℃~-25℃可应用于强度等级C20~C40泵送混凝土中,适应性强、性价比高、对环境友好、便于储存、运输及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铁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铁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49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