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及供电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033075.3 | 申请日: | 2017-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4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晶晶;胡东升;李传亮;劳力;王扬;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H01M2/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张红平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电池 失控 电源 供电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保护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及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使用越来越普及,全球环境污染和石油紧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锂电池具有对环境污染小、无噪音、能量高等优点,现被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应用于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锂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前进。
锂电池在充、放电使用下,电池内部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会产生热量,当电池单体受外力挤压、穿刺及发生内部短路时,会加剧锂电池内部发热,并产生高温气体,极易发生爆炸、着火等事故。若不采取恰当的措施,当其中一个电池单体发生热失稳时,会波及邻近的其他电池单体,导致热失控传播,引发更大的事故。
日常使用的电池组由多排多列的电池单体组成,通常电池单体上没有设置短路保护装置,安全可靠性差。某一电池单体内的电解液及高温气体发生爆喷时,由于该电池单体形变而导致该电池单体与正负极集流板导通,使得整个电池组发生短路,持续的短路会使热失稳的电池单体及周边电池单体的温度急剧上升,引发热失控蔓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及供电系统,其能够在某个电池单体发生热失稳时,通过短路保护,使热失稳的电池单体不会与周边电池单体及正、负极集流板发生导通,进而避免二次短路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了热失控的传播。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所述电源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及集流板组件,其中:
所述集流板组件包括正集流板及负集流板,所述多个电池单体平行设置于所述负集流板与正集流板之间,所述正集流板及负集流板上分别设置有绝缘件;
所述负集流板与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负极通过负极连接板电性连接;
所述正集流板与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正极通过多个正极连接件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分别设置于所述正集流板及负集流板上,其中:
所述正集流板的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正集流板靠近电池单体一侧的表面上;
所述负集流板的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负集流板远离电池单体一侧的表面上或者所述负集流板两侧表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绝缘层。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绝缘层与所述正集流板,及所述绝缘层与所述负集流板分别加固的绝缘固定件,其中:
加固所述正集流板及所述绝缘层的所述绝缘固定件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电池单体的正极露出的第一凸孔,所述第一凸孔开设的数量与所述电池单体的数量相同;
加固所述负集流板及所述绝缘层的所述绝缘固定件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电池单体的负极露出的第二凸孔,所述第二凸孔开设的数量与所述电池单体的数量相同。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正集流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正极露出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开设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第一凸孔相匹配。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负集流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负极露出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开设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第二凸孔相匹配。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负极连接板包括多个负极连接件,多个所述负极连接件设置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负集流板上开设的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及位置相匹配。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负极连接件包括负极本体、负极耳及用于连接所述负极本体及负极耳的熔断件,所述负极耳与所述电池单体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负极本体与所述负集流板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负极连接件为平面螺旋结构。
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连接件为片状结构,所述正极连接件包括正极本体、正极耳及用于连接所述正极本体及正极耳的熔断片,所述正极耳与所述电池单体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正极本体与所述正集流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提供的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及供电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30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气膜、电子器件及阻气膜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软连接结构及电池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