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液流电池电堆设计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30256.0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1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赵乾乾;张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圣新储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2485 | 分类号: | H01M8/2485;H01M8/248;H01M8/0202;H01M8/0276;H01M8/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2 江苏省南京市高新开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盖板 负极板 液流框 正极板 终端 液流电池电堆 密封可靠性 系统零部件 负极端板 密封垫圈 密封筋条 受力均匀 液流电池 终端电极 电解液 隔离板 隔离膜 紧固点 紧固件 双极板 碳极板 正极端 电堆 紧固 均流 模具 密封 | ||
1.一种新型液流电池的电堆设计与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液流框(1),隔离膜(2),碳极板(3),正极板(4),正极端板(5),负极板(6),负极端板(7),盖板(8),接头(9),密封垫圈(10),紧固件(11);其中液流框(1)与隔离膜(2)组合焊接,构成隔离板(12);液流框(1)与碳极板(3)组合焊接,构成双极板(13);正极板(4)与正极端板(5)组合焊接,构成终端正极板(14);负极板(6)与负极端板(7)组合焊接,构成终端负极板(15);正负终端极板之间,多个双极隔离板(12)与板(13)依次交叉叠加,隔离板的数量与电池单元的数量相同,正负终端极板的外侧分别加装一块盖板(8),在进出口装入接头(9)以及密封垫圈(10)后,安装紧固件(11),在紧固外力作用下,电堆通过位于液流框(1)、正极端板(5)以及负极端板(7)表面的“W”密封筋条,完成电堆的整体密封;本发明采用独特的液流框设计,使得电解液均流效果更佳,系统零部件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模具数量更少,结构更加简单;独特的终端电极设计以及合理的密封筋条设计,使得电堆密封可靠性显著提高;特殊的紧固点设计,大大提高盖板受力均匀度,节省紧固用力。
2.根据权利1所述,液流框(1)设计,包括进口(16),流道(17),扩流口(18),出口(19),隔离筋条(20),“W”密封筋条(21),紧固螺栓孔(22),焊接平台(23)。
3.根据权利2所述,液流框(1)的进口(16)、出口(19)处分别采用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增加过滤筛(16-1),避免了大颗粒杂质进入流道,引起流道堵塞;二是采用密封台阶(16-2)设计,有效防止正负极电解液串液,导致严重自放电;三是提出变截面喇叭口(16-3)设计,同等静压下,显著提高了电解液供应量,更利于电池单元之间的流量均衡。
4.根据权利2所述,为提高电解液在电池内部的均流效果,本发明在扩流口(18)的内部增加过流凸台,通过改变扩流截面,实现扩流出口断面流速的一致性。
5.根据权利2所述,“W”密封筋条(20)采用双层设计:内层筋条位于进口(16)、流道(17)、扩流口(18)以及焊接平台(23)的周围;外层筋条沿液流框(1)的内边界布置,正面和背面筋条的位置相同,形状相反,正面为“凹”型结构,反面为“凸”型结构。
6.根据权利2所述,紧固螺栓孔(22)分布在内外密封条之间以及扩流口外部。
7.根据权利1所述,液流框(1)有两个作用:作为隔离模框,与隔离膜(2)焊接,构成隔离板(12);作为极板框,与碳极板(3)焊接,构成双极板(13);焊接路线沿焊接平台(23)的中心线设置。
8.根据权利1所述,终端正极板(14)是由正极板(4)与正极端板(5)通过热压或激光焊接方式装配焊接,焊接线位于正极端板(5)的背面,详见附图8;负极板(6)与终端负极板(7)组合焊接为终端负极板(15),焊接线位于负极端板的正面交叠区域,负极板边缘采用台阶设计,防止负极板(6)径向受力时焊接面开裂,导致焊接面开裂漏液;以上焊接线为圆形或者方形的封闭线路,焊接线可为1道或多道。
9.根据权利1所述,终端正极板(14)或终端负极板(15)与背板(8)、接头(9)、密封垫圈(10)的装配;接头(9)内凸台与终端正极板(14)或终端负极板(15)的出口对接,中间压入密封垫圈(9),同时内凸台沉于背板(8)的凹槽,接头(9)尾管穿过背板(8)的通孔,以上零部件在紧固件(11)的作用下合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圣新储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圣新储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025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离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芯传输系统及其全自动注液封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