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动力雨水分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29740.1 | 申请日: | 2017-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4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刚;王红武;董敬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F5/04;E03F5/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雨水 分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动力雨水分流装置,用于实现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的自动分流,包括:雨水井,顶部开口,用于接收并容纳雨水;初期雨水收集模块,设置于雨水井内并与污水管道连接,用于在降雨的初期根据雨水产生的重力自动控制初期雨水排放至污水管道进行处理;后期雨水收集模块,设置于雨水井内并与雨水管道连接,用于在降雨的后期根据雨水产生的重力自动控制后期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放至水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动力消耗少、运营成本低以及分流精确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面源污染控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动力雨水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外调查资料均表明,降雨形成的初期雨水因携带管道沉积物、道路粉尘等污染物,其浓度与城市污水厂进水水质相近甚至高于污水厂进水水质。因此,在那些已经实施雨污分流的城市,如没有妥善收集并处理初期雨水的措施,仍会出现暴雨期城市河道污染现状明显,水体发黑发臭的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在国家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应用,保护城市水体环境,为居民创建良好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尤其是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降雨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范围大等特点,使得降雨污染的控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无法满足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城市的需要。目前应用较多的初期雨水控制方法为源头截污处理,即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等类似具有截留、过滤、吸附处理污染物功能的设施,来减少初期雨水污染程度。除了上述源头截污处理方法外,应用较多的就是采用专有装置对初期雨水进行截留收集,分流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然后将高污染的初期雨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期雨水直接排放或者经简单处理后利用。
目前在初期雨水收集、分离领域已有一些专利。丁志强发明的“一种初期雨水收集系统”(ZL201310672725.0),利用集水室收集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初期雨水,集水室充满雨水后无法容纳再多的雨水,雨水井内积水逐渐升高,自雨水连接管排放,初期雨水经取水管排放,解决了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但是该方法存在着集水室容积较大,初期雨水的排放需要人工控制,且需要水泵等耗能组件等问题,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车伍等发明的“分流式雨水自动弃流方法和装置”(ZL02155637.7),利用一个只需要弃流总体积几分之一的分流池实现了自动分流初期雨水,控制了初期雨水的污染,虽然方法减少了初雨弃流池的规模,但是方法在运行上依然存在对人工的依赖,需要在每一场降雨后人工放空积存的雨水,才能开始下一场雨水初期雨水的弃流收集。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对人工依赖性强等缺点,对一些偏远地区或是人工不容易到达的地方适应性差,无法实现对初期雨水的有效控制。针对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技术自动化程度低,张海平发明了“一种水力自控初期雨水弃流方法及装置”(ZL200610027956.6),通过水力学原理进行水力计时,利用磁铁、浮筒及绳索控制阀门开关实现雨水的收集以及自动放空,对控制初期雨水具有不错的效果,但是系统内辅助系统较多,且绳索较多容易缠绕、磁铁要求高等问题,都会影响系统的控制能力,影响对雨水污染的控制管理。
查找相关资料发现目前针对初期雨水的污染控制技术大都是初期雨水的截留收集技术,这些技术方案或是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或是存在建造成本高,或需要额外动力,维护运营费用大等缺点,需要探索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动力消耗少甚至无动力消耗、运营成本低等有效收集初期雨水的技术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无动力雨水分流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无动力雨水分流装置,用于实现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的自动分流,包括:
雨水井,顶部开口,用于接收并容纳雨水;
初期雨水收集模块,设置于雨水井内并与污水管道连接,用于在降雨的初期根据雨水产生的重力自动控制初期雨水排放至污水管道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97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用填土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地铁基坑围护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