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钨化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9561.8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4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穆道斌;吴伯荣;程凯琳;丁银;姜颖;王睿;赵志坤;吴逸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05;H01M4/525;H01M4/58;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正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639 | 代理人: | 王民盛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合物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材料 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钨化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可再生绿色能源,凭借其高比能量、高电压、循环寿命长、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已在小型电子设备(移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电动汽车最主要的候选动力电源之一;另外,在国防军事领域,也涵盖了陆、海、空、天等诸多兵种的装备。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正极材料的性能成为限制锂离子电池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寻求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十分重要。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高比能量、良好的循环性、成本低等优势,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表面包覆是目前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包覆层不仅能有效抑制电解液和正极材料间的副反应,还可以抑制材料中过渡金属的溶解等,增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高倍率下的循环性能等,有效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钨化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采用简单的一步制备法,在正极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均匀分布的快离子导体包覆层,利用快离子导体的特性和包覆层的作用,有效改善了正极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该方法采用含钨化合物作为包覆物质,具有新颖性,成本低、环境友好;所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好;同时操作简单、成本低、环境友好,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含钨化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含钨化合物溶于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混合均匀;
步骤二、采用一步法,将步骤一所配制的混合液、正极材料前驱体和锂盐加入球磨罐中,以100~600r/min的转速球磨混合3~10h。
步骤三、将步骤二球磨后的混合液真空干燥后,以5℃/min的速率从室温升温至450~650℃、在450~650℃下恒温预烧3~6h,再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800~950℃、于800~950℃下恒温煅烧10~13h,最后以5℃/min的匀速降温速率降至室温,充分研磨后得到含钨化合物包覆改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xCoyMnzO2(0.6≤x﹤1,0﹤y≤0.4,0﹤z﹤1且x+y+z=1)。
所述的含钨化合物采用偏钨酸铵((NH4)6H2W12O40);
所述的正极材料前驱体为氢氧化物前驱体NixCoyMnz(OH)2(0.6≤x﹤1,0﹤y≤0.4,0﹤z﹤1且x+y+z=1),优选为Ni0.6Co0.2Mn0.2(OH)2;
所述的锂盐为碳酸锂(Li2CO3)或氢氧化锂(LiOH);
所述的含钨化合物量为正极材料前驱体质量分数的0.5wt%~5wt%;正极材料前驱体与锂盐物质的量之比为1:1.04~1:1.08。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含钨化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选用含钨化合物为包覆物质,具有创新性,成本低、环境友好;采用一步法将含钨化合物与正极材料前驱体、锂盐混合后,在表面生成一层均匀分布的Li2WO4快离子导体包覆层,快离子导体的特性和包覆层的作用,包覆层不仅能有效抑制电解液和正极材料间的副反应,还可以抑制材料中过渡金属的溶解等,有效增强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高倍率下的循环性能等;同时一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环境友好,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含钨化合物包覆改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SEM形貌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含钨化合物包覆改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TEM形貌图;
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含钨化合物包覆改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2.7-4.3V、0.2C(1C=180mA/g)下的循环性能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95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油位监测仪
- 下一篇:电容式加注液位传感器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