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粉炉炉内脱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8675.0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1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由长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7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粉炉炉内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设备烟气的炉内净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煤粉炉炉内脱硫方法,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粉锅炉广泛应用于燃煤电站、工业过程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煤燃烧设备。由于煤粉燃烧温度较高,且烟气在炉内停留时间较短,造成现有炉内脱硫技术的效率比较低。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目前多数采用尾部烟气脱硫的方式实现高效脱硫的目的,带来投资与运行费用高的经济性问题。开展高效的煤粉炉炉内脱硫技术开发仍具有较大的工业需求。
以往煤粉炉炉内脱硫主要采用炉内喷入脱硫剂的方式实现,可喷入石灰石CaCO3、MgO等,由于该脱硫反应为气固反应,不仅存在高温烧结带来的脱硫剂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且脱硫过程明显受到脱硫剂粒径的影响。在炉内停留时间较短的条件下,粒径较大的脱硫剂利用率明显受到内外扩散(外部气体与颗粒本体内部)的影响,利用率明显低。而采用粒径较小的脱硫剂粉体颗粒,尽管其内外扩散条件得到改善、脱硫剂利用率较高,但存在脱硫剂原料价格高的经济性问题。
鉴于煤粉锅炉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污染物控制需求,开发高效、投资与运行费用低的炉内脱硫技术是广大环境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工艺简单、设备与原料制备费用低的高效煤粉炉炉内脱硫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煤粉炉炉内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平均粒径10~200mm的生石灰颗粒倒入含水溶液中,水分与生石灰的质量比为3:1~20:1,静置5~30分钟,然后搅拌均匀,制备得到脱硫剂浆液;
2)将制备的脱硫剂浆液均匀喷入至煤粉炉内,喷入液滴平均直径不大于1mm,钙硫摩尔比为1~10,喷入位置位于煤粉燃烧区后烟气平均温度为300~1000℃温度段的空间内,进行炉内脱硫。
所述的煤粉炉炉内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石灰颗粒中CaO含量至少为80%。
所述的煤粉炉炉内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搅拌时间为5~30分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①采用经济的方法实现炉内脱硫剂粒径减小:采用本方法制备的脱硫剂浆液中,脱硫剂颗粒粒径小,平均粒径约为10微米;通过控制浆液喷入过程,实现了炉内脱硫剂颗粒尺寸细小化,显著提高其利用率。与现有炉外制备细粉脱硫剂技术相比,大幅降低脱硫剂原料制备的费用。②细小的脱硫剂颗粒在炉内具有较好的扩散性能,可在300~1000℃烟气温度范围内实现脱硫的目的,且由于其跟随性能优越,相比于较大粒度的脱硫剂,减轻了脱硫剂颗粒在锅炉尾部受热面以及SCR催化剂区的沉积程度。总之本发明与现有煤粉炉炉内脱硫技术相比,具有原料费用低、脱硫效率高、实施工艺简单的优势,可用于发电与工业过程的煤粉锅炉污染物控制环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主要实施方式如下:
1)将平均粒径10~200mm的生石灰颗粒倒入含水溶液中,水分与生石灰的质量比为3:1~20:1,静置5~30分钟,然后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5~30分钟,制备得到脱硫剂浆液;
2)将制备的脱硫剂浆液均匀喷入至煤粉炉内,喷入液滴平均直径不大于1mm,钙硫摩尔比为1~10,喷入位置位于煤粉燃烧区后烟气平均温度为300~1000℃的空间内,进行炉内脱硫。
本发明所采用的生石灰颗粒中CaO含量至少为80%。
实施例:一台热功率为29MW的煤粉工业锅炉,燃煤量约为5t/h,煤中硫含量为0.6%。采用平均粒径为50mm的生石灰颗粒,CaO含量为95%。按照钙硫摩尔比为4时,生石灰的用量约为220kg/h。按照水分与生石灰质量比为5:1配制浆液,需要的水分为1.1t/h。将生石灰加入到水中,静置10分钟,然后搅拌20分钟,制备得到脱硫剂浆液。采用浆液泵将脱硫剂浆液输送至锅炉,在炉膛上部800℃烟气区域内设置脱硫剂浆液喷嘴,将脱硫剂浆液均匀喷入至烟气内,喷嘴喷出的浆液液滴平均粒径为100微米。测得脱硫效率约为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86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