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病菌的荧光探针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27441.4 | 申请日: | 2017-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11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 发明(设计)人: | 谢贺新;毛梧宇;夏令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477/14 | 分类号: | C07D477/14;C09K11/06;C07F5/02;G01N21/64;C12Q1/06;C12Q1/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曾人泉 |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青霉 抗生素 病菌 荧光 探针 及其 合成 方法 应用 | ||
1.一类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病菌的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探针的结构通式为:
式中:
X为碳原子或硫原子;当X为CH时,R1为甲基,能够为R或S构型;或者X为CH2或S;
染料为氟硼二吡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病菌的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含有氟硼二吡咯通式结构中荧光探针的优先结构为:
所述优先结构的荧光探针能与生物标记物碳青霉烯酶选择性识别,从而起到检测碳青霉烯酶的作用。
3.一类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病菌的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探针是在培南类抗生素母核的3-位引入双键后,再与氟硼二吡咯的2-位相连得到荧光探针,在碳青霉烯酶的作用下使β-内酰胺环开环,使整个荧光探针发生一定的结构变化,从而产生光学性质的变化,使所述荧光探针具有用于检测青霉烯酶及其耐药菌的性质,其检测原理表示为:
4.一种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病菌的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化合物3的制备
将将化合物1、化合物2置于反应瓶中,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及三乙胺,将所得混合物经冷冻-真空-溶解三个循环脱气后,加入醋酸钯和三(邻甲基苯基)膦,再脱气两次;
将反应体系在氮气氛围下80℃反应16小时,冷却后,加入乙酸乙酯稀释反应体系,将乙酸乙酯相用水洗,再用饱和食盐水洗,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
将所得混合物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作为流动相经硅胶柱柱层析纯化后得到化合物3;
(2)化合物4的制备
将步骤(1)得到的化合物3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与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液中,N-甲基吡咯烷酮与N,N-二甲基甲酰胺的体积比为1:3;
加入二氟化氢铵,在室温下反应;
反应结束后加入乙酸乙酯稀释反应体系,将乙酸乙酯相用水洗,再用饱和食盐水洗,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
将所得混合物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作为流动相经硅胶柱柱层析纯化后得到化合物4;
(3)荧光探针CVB-1的制备
将步骤(2)得到的化合物4溶解于四氢呋喃中,加入pH为6.0的0.35M磷酸盐缓冲液以及活化锌粉,在20℃下反应1小时;
将反应液过滤,用色谱乙腈洗涤,用反相C18制备柱纯化,冷冻干燥,得到黑紫色的化合物,即所述的荧光探针CVB-1;
所述荧光探针CVB-1的合成路径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1为关键中间体,以此为衍生物能够合成其他的荧光探针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744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