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秸秆快速环保处理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6710.5 | 申请日: | 2017-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4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剑;唐桂清;张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剑 |
主分类号: | F23G7/10 | 分类号: | F23G7/10;F23J15/02;F23J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熊娴,冯子玲 |
地址: | 411199 湖南省湘潭市雨***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快速 环保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秸秆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快速环保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和有机质,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所产生的能量,而且平均含硫量仅有3.8‰,即标准煤中硫的含量是秸秆的26倍之多。在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与生物质吸收的CO2达到碳平衡,实现处理过程的零排放据统计,我国现有的15亿亩耕地,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到6亿吨之多,其中稻草1.8亿吨,玉米2.2亿吨,小麦1.1亿吨,还有甘薯蔓、油菜秸、大都秸、甘蔗梢、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产出的秸秆量都超过千万吨。主要的秸秆处理技术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燃气;直燃发电等,每种技术均有其优点,但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如还田后秸秆不易腐烂,影响播种质量,同时还田机具价格偏高,利用率地低。焚烧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其不仅能非常有效地实现固体废弃物处理减容、减量化,还能回收热能,实现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资源化。
我国每年春秋是麦子和水稻的收获季节,都会有大量的庄稼秸秆在田头就地焚烧,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还会出现燃烧点火势难以控制,出现烧毁其它农作物和树林的现象,甚至于引起火灾。如果将分散在田头的庄稼秸秆运送到指定的回收点或处理场地,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工,还会产生较大的运输成本,农民往往不愿意为此投入过多的人工和财力。目前,我国农村秸秆还田或回收处理的比例十分有限,大量的庄稼秸秆处理仍然是一项较为严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秸秆快速环保处理方法及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秸秆处理效率高时间短,并且烟气净化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秸秆快速环保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将秸秆粉碎,除去粉碎后的杂质;
A2、将粉碎后的物料在密封容器中进行焚烧,焚烧时产生烟气和草木灰,烟气排出密封容器进行净化处理,草木灰直接还田;
A3、对焚烧产生的烟气喷射水雾进行去尘处理,去尘后的烟气再经过吸附物质吸附有毒有害物质之后再排入大气中;
A4、将整个处理装置移动至下一个秸秆堆,重复步骤A1~A3。
上述处理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吸附物质为活性炭或氢氧化钠溶液。
一种用上述秸秆快速环保处理方法处理秸秆的处理装置,包括转运载体,以及安装在转运载体上的焚烧炉、蒸汽锅炉、净化组件和粉碎机,所述焚烧炉的侧壁设有进料口,侧壁上端设有出气口;所述粉碎机的出料口通过传送器与进料口连接;所述蒸汽锅炉设置于焚烧炉的上方,所述蒸汽锅炉的顶端设有蒸汽口;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罐、蒸汽管和排烟管,所述净化罐分为去尘腔和除烟腔,所述去尘腔和除烟腔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所述去尘腔设有喷雾管,所述蒸汽管一端与蒸汽口连接,另一端与喷雾管连接,所述排烟管一端与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去尘腔的下端连接;所述除烟腔充填吸附物质,所述除烟腔的顶端设有排气管;所述转运载体底部设有滚轮。
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进料口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进料口的导料板,所述导料板与焚烧炉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导料板可绕铰接轴转动,所述导料板的两侧设有挡板,所述传送器与导料板衔接。
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焚烧炉内腔被一输送带分为焚烧腔和收集腔,所述输送带位于进料口的下方,所述输送带上密布有漏灰口,所述收集腔的底面设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排渣口的密封门。
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输送带为耐高温材料,所述输送带的两端设有转轴,所述输送带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转动。
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焚烧炉的出气口设有过滤网,所述排烟管靠近出气口处设有阀门,所述蒸汽管靠近去尘腔处设有阀门。
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地,沿所述去尘腔的高度方向设有多组喷雾管,所述去尘腔的底部呈漏斗状形成排放口。
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去尘腔和除烟腔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连接管道一端与去尘腔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除烟腔的底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剑,未经刘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67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