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家用空调器和电冰箱的一体化运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3820.6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5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郇超;田春;王沣浩;黄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5D23/1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张震国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用 空调器 电冰箱 一体化 运行 系统 | ||
家用空调器和电冰箱的一体化运行系统,使冰箱的冷负荷在冷凝器里不传给室内空气,而是直接传给空调的制冷剂,即空调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先与室内空气换热,带走室内冷负荷,再与冰箱的冷凝器换热,带走冰箱的冷负荷,这样,冰箱的冷负荷直接由空调的制冷剂携带排向室外,不但不会造成室内额外的冷负荷,而且由于这部分热量不经过室内空气,直接传给空调制冷剂,增大了传热温差,所以使得冰箱的效率大幅提升。另外由于这部分热量使得空调制冷剂过热,可以提高空调效率,从而使得两者的性能得到全面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的一体化运行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家用空调器和电冰箱的一体化运行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的制冷系统,在一些公共场合或者是比较高等的场所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大型高效的制冷系统,但是在家用住宅,特别是普通的民用住宅方面,由于个性需求的差异以及经济性的局限性等因素,大部分用户仍然选用制冷效率较低的家用分体式空调器和电冰箱,针对这个问题,业内希望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现在空调的制冷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对流的方式使室内空气降温,然后消除室内空间冷负荷,这种空调制冷方式制冷量较大,但是不利于营造舒适性的人居环境,研究表明,在舒适性条件下,人体产生的全部热量是按一定比例散发的,其中辐射散热占总散热量的45%,蒸发散热占25%,对流散热占30%,由此可见,辐射换热在人体散热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相关研究及实验表明,相对于对流换热,辐射换热在舒适性上是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而传统的冰箱是制冷剂从冷冻室和冷藏室吸热,然后经过压缩机,制冷剂变成高压气体,再通过冷凝器向室内空间放热,这部分热量继而转变成室内冷负荷,再由空调制冷,将这部分热量与其它室内冷负荷送到室外大气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冰箱所产生的冷负荷先经过冰箱的制冷循环传给室内空气,再由室内空气传给空调制冷剂,最后经过空调的制冷循环排向室外。这样的空调与冰箱单独运行系统,在热量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经过了室内空气传热这一环节,所以不但给室内空间造成额外的冷负荷,而且使得冰箱冷凝器与空调蒸发器在传递这部分热量时的传热温差较小,传热效率较低,进而导致冰箱和空调的效率都下降。这是传统的单独运行系统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辐射制冷与传统对流制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空调舒适性,提高室内空气温度的均匀性,从而使整个空调系统性能得到优化的家用空调器和电冰箱的一体化运行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冰箱本体以及设置在冰箱本体靠墙一侧的冰箱冷凝器,在冰箱本体的其他侧面设置带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调蒸发器,所述的空调蒸发器为四层,最内层即紧贴冰箱本体布置在冰箱表面的一层为对流换热板,最外面一层是辐射板,对流换热板与辐射板之间设置有翅片管式对流换热器和辐射板后的对流换热器,由空调冷凝器冷凝后的制冷剂管路贴服在辐射板的内壁上,再穿过辐射板后的对流换热器、翅片管式对流换热器后贴服在对流换热板的外壁上,空调蒸发器出口与空调压缩机相连通的管路设置为套管式结构,冰箱冷凝器穿过该套管式结构,且在冰箱本体的上端安装有离心式风机。
所述的冰箱本体采用圆柱体外形。
所述的辐射板与辐射板后的对流换热器间的空间上部与底部采用密封结构。
本发明对传统的单独运行的家用空调和电冰箱进行改进,设计了家用空调器和电冰箱的一体化运行系统,使冰箱的冷负荷在冷凝器里不传给室内空气,而是直接传给空调的制冷剂,即空调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先与室内空气换热,带走室内冷负荷,再与冰箱的冷凝器换热,带走冰箱的冷负荷,这样,冰箱的冷负荷直接由空调的制冷剂携带排向室外,不但不会造成室内额外的冷负荷,而且由于这部分热量不经过室内空气,直接传给空调制冷剂,增大了传热温差,所以使得冰箱的效率大幅提升。另外由于这部分热量使得空调制冷剂过热,可以提高空调效率,从而使得两者的性能得到全面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38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