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基或帷幕墙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3749.1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9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忠;隋效民;陈效星;王京浦;张连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继忠;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王京浦 |
主分类号: | E02D5/36 | 分类号: | E02D5/36;E02D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基 帷幕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桩基或帷幕墙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进行桩基和帷幕墙的施工方法很多,有的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有的配合不同的施工机具。桩基或帷幕墙的施工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诸如,要解决塌孔、塌方的问题,要解决挖出土体处理的问题,还要解决桩基承载力的问题,还要解决帷幕墙防渗的问题等等。业内,针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比较经典的处理方式,比如,防止塌孔和塌方通常采用泥浆护壁的方法,而且对泥浆护壁的研究也非常深入,甚至对泥浆的配比研究也各式各样;土体利用的办法也有很多,比如,利用土体作为灰土桩的原材料,或者用作建筑物的回填土等;而对于桩的承载力问题,不同桩型的优缺点各不相同,但是往往一分钱一份货,要找到一种既经济又有好效果的桩型是非常困难的。
本申请针对上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拟提供一种对于桩基或帷幕墙进行综合处理的优化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形成质量可靠的桩或帷幕墙的护壁;还可以充分利用桩或帷幕墙排出的土体作为原材料形成桩身或者帷幕墙,以达到少出土甚至不出土的技术效果;最后,该方案还可以形成质量可靠的桩身或帷幕墙体,并且成本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桩基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利用钻机成孔,在成孔过程中,向桩孔中注入掺有砂和/或粉煤灰的水泥浆液;(2)利用泥浆泵将桩孔内搅动的土和水泥浆液形成的混合物抽吸到桩外,同时桩孔形成了水泥浆护壁;(3)在上述抽吸到桩外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水泥和/或砂后均匀拌合,形成塌落度在8~15mm的水泥土;(4)在桩孔形成后,将上述水泥土压力注入桩孔内,同时将桩孔中的水泥浆液置换出桩孔,从而在桩孔中形成水泥土桩身;(5)根据水泥土桩身的凝固强度和时间,在水泥土桩身中进行钢筋混凝土桩身和/或桩端载体的施工,形成由外部的水泥土和内部的刚性桩身组成的复合桩基。
上述桩基的施工方法中,该桩长大于30米。
上述桩基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1)中所述钻机包括旋挖钻机和反循环钻机。
上述桩基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4)所形成的水泥土桩身中,水泥的重量百分比控制在18%~32%之间,砂的重量百分比控制在12%~26%之间。
上述桩基的施工方法中,在进行上述步骤(5)施工之前,根据水泥土桩身的凝固强度和时间,向桩孔中补充注入拌合好的水泥土,以提高水泥土桩身的强度和均匀性。
上述桩基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5)中的钢筋混凝土桩身,包括预应力管桩桩身或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身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桩身。
上述桩基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5)中所述的桩端载体,是指通过动力在水泥土桩身中沉入护筒至桩底,然后在护筒中通过锤击桩底土体或填入的填充料,在反复夯击后以三击贯入度或设计填料量为标准控制密实度,从而在桩底端形成载体。
一种帷幕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利用钻机成槽,在成槽过程中,向槽孔中注入掺有砂和/或粉煤灰的水泥浆液;(2)利用泥浆泵将槽孔内搅动的土和水泥浆液形成的混合物抽吸到槽外,同时槽孔形成了水泥浆护壁;(3)在上述抽吸到槽外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水泥和/或砂后均匀拌合,形成塌落度在8~15mm的水泥土;(4)待槽孔形成后,将上述水泥土压力注入槽孔内,同时将槽孔中的水泥浆液置换出槽孔;(5)根据槽孔中水泥土的凝固强度和时间,向槽孔中补充注入上述拌合好的水泥土,直至形成水泥土帷幕墙体。
上述帷幕墙的施工方法中,该帷幕墙体的深度大于30米。
上述帷幕墙的施工方法中,该帷幕墙体中水泥的重量百分比控制在18%~32%之间,砂的重量百分比控制在12%~26%之间。
该施工方法中采用高比重材料护壁可以有效防止塌孔、塌方;充分利用桩或帷幕墙排出的土体在孔外或槽外充分拌合均匀,并通过实验检测调整其中的水泥含量和塌落度,形成强度高、成本低、防渗性能好的桩身或帷幕墙材料,而且此种材料能够为预制或者现制混凝土桩身提供较大的摩擦力和保护;此方法用于施工超长、直径超大的桩或超深、超宽的帷幕墙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工程案例1:某工程基坑呈长方形,东西长100.40m,南北长90.40m。地面高程约为13.60m,施工前场地标高平整为南侧8.80m;建筑物±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15.30m,地下室底板面标高约为—10.2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继忠;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王京浦,未经王继忠;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王京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37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