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后尾气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3057.7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1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波;张文锐;魏凌敏;舒志强;唐武才;李启仁;李文龙;郎志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44 | 分类号: | F23G5/44;F23J15/00;F23J15/02;F23J15/06;B01D50/00;B01D46/00;B01D45/08;B01D53/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屈科辉,傅磊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垃圾 焚烧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后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申请人在使用燃烧炉焚烧垃圾后需要对高温尾气进行降温、除尘后才能向外界排放。
在申请人之前申请的专利中,申请号:201610162216.7中公开了一种尾气净化装置,包括支架、净化机构、沉淀机构、溢流管和回流机构。箱体安装在支架上,净化机构安装在箱体内,并与箱体配合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箱体上设有进气口和进液口,净化机构包括顶板、侧板和过滤管。顶板与侧板安装在一起并形成下端开口的壳体;顶板上设有多个通孔,多个过滤管均安装在顶板上,侧板上设有通气口。下腔体内储有净化液,且净化液面漫过过滤管的下端。溢流管安装在净化机构内,其第一端的高度大于过滤管下端的高度。回流机构包括回流箱、回流管和回流泵。回流管的第一端与回流箱连通,第二端与箱体连通且位于进液口处,回流泵安装在回流管上。申请人在使用时,发现上述技术方案中尾气处理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后尾气处理装置
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后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炉体、第一连接管、壳体、第二连接管、吸风机、冷却管、水泵、储水箱、过滤层、多个除水单元;
炉体内设有容纳空间,炉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排气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排气孔均与容纳空间连接,第一连接孔、排气孔、第二连接孔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第一连接孔通过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孔连接;
壳体内设有降温空间;壳体的下部设有进气孔,进气孔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排气孔连接,吸风机安装在第二连接管上;壳体的顶壁上设有出气孔,进气孔、出气孔均与降温空间连接;
冷却管置于降温空间内,冷却管与水泵、储水箱连接;
过滤层置于降温空间内并置于冷却管的上方;
多个除水单元均置于降温空间内并均置于过滤层的上方,多个除水单元依次布置,除水单元包括多个折板,多个折板自上往下依次布置,多个折板依次连接,任意相邻两个折板均斜交。
优选的,冷却管成螺旋状布置。
优选的,折板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20-80度。
优选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出气孔上,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出气孔处气体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和水泵均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上述温度控制水泵向冷却管中通入流体介质的流量。
优选的,折板的表面设有导流槽,导流槽自上往下延伸。
本发明中,垃圾在炉体内燃烧,形成高温尾气,高温尾气中含有可燃气体,高温尾气经过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孔再次进入炉体内,第二连接孔大致处于氧化层的位置,气体在这个区域能够充分燃烧,而后,形成的尾气经过排气孔、第二连接管、进气孔进入降温空间内,尾气再经过出气孔排出。
利用水泵向冷却管中通入冷水,利用冷却管对尾气进行降温。
利用过滤层对尾气进入过滤,除去尾气中的粉尘。
尾气中的水雾沿着折板移动时与折板的表面不断的碰撞,形成较大颗粒的液滴,液滴随着折板的表面向下滑落,进而除去尾气中的水分;通过设置多个除水单元,提高除水效果。
尾气自下向上移动,便于尾气中的粉尘沉积,也便于除去尾气中的水分;在除水时,利用形成的液滴进行除尘,同时,尾气中可能还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氢等,通过除水,也能够让上述有害气体与水结合,滞留在壳体内,避免向外界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参照图1: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后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炉体1、第一连接管2、壳体3、第二连接管4、吸风机5、冷却管6、水泵7、储水箱8、过滤层9、多个除水单元。
炉体1内设有容纳空间,炉体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0、第二连接孔11、排气孔12,第一连接孔10、第二连接孔11、排气孔12均与容纳空间连接,第一连接孔10、排气孔12、第二连接孔11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第一连接孔10通过第一连接管2与第二连接孔1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30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