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1788.8 | 申请日: | 201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6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柳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汇通(厦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20 | 分类号: | B60R25/20;G0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手机 汽车 钥匙 进入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智能手机,所述智能手机包括手机存储模块、手机处理模块、手机定位模块、手机蜂窝移动通讯模块和手机蓝牙模块;与车辆的点火系统连接并控制车辆的门锁中控系统的车载设备,所述车载设备包括车载处理模块、车载定位模块、车载蜂窝移动通讯模块和车载蓝牙模块;与所述手机蜂窝移动通讯模块建立通信连接的移动通讯服务器。实施本发明,无需使用者掏出车智能钥匙进行控制也无需在车门上安装车载按键,即可通过操控智能手机实现车门开锁和闭锁的目的,使用方便,安装方便,并且在更换、升级现有的车载防盗系统时,成本低廉,同时,本发明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3631392、申请日为2014年07月28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的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汽车电子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车载设备和车智能钥匙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进行通讯,车载设备时时刻刻在搜寻车智能钥匙是否处于有效的信号范围内,如车载设备检测到车智能钥匙位于有效的信号范围内的时候,则向中控系统发出开锁信号,如车载设备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检测到车智能钥匙位于有效的信号范围内,则向中控系统发出锁门的信号。此种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车载设备是时时刻刻处于开启状态,同时时时刻刻在搜寻其无线信号范围内的合法钥匙,这样不仅浪费电能,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当合法用户在车附近,且车载设备能够搜寻到车智能钥匙,不法分子有可能趁车主不注意,将车门打开实施盗抢。另一方面,当车载设备时刻处于开启搜寻状态的情况下,给不法分子破解密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2.为了解决上述的这一问题,另外一种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是在车的门把手上设置有车载按键,通过按压门把手上的车载按键激活车载设备搜寻车智能钥匙是否处于有效的信号范围内,车载设备和车智能钥匙之间的通信的采用RFID射频信号进行通信的,同时在车智能钥匙也会采用远程遥控信号将开锁密码发送给车载设备进行验证实现远程遥控开关锁的目的。此种无钥匙进入系统极大的增加了汽车防盗的安全性,但是另一方面出现的问题是:现有的没有无钥匙进入系统的车辆想要升级成此种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则需要重新更换汽车门把手以及线路铺设,后期的改装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在寒冷的北方,出现冻雨结冰的情况下,车门把手上的车载按键会被冻住,影响开门。
目前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几乎达到人手一部,而且手机作为一个必备而且是日常必须携带的工具,手机号码以及手机内蓝牙模块设备识别码在每个手机中又完全不同,所以手机可以作为一个人身份识别的工具用于车门的开启是完全有可能的,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将智能手机作为车智能钥匙的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填补现有技术中的空白,提出了一种将智能手机作为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的智能钥匙的技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该系统无需车主另外购置车智能钥匙,降低了该系统的成本,同时,由于通过智能手机中的SIM卡以及蓝牙设备的鉴权,提高了该系统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在车门把上设置车载按键,也能够适时的控制门锁中控系统打开车门,无需按压车门上的车载按键,也可实现无钥匙进入。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该系统包括:
智能手机,所述智能手机包括手机存储模块、手机处理模块、手机定位模块、手机蜂窝移动通讯模块和手机蓝牙模块;
与车辆的点火系统连接并控制车辆的门锁中控系统的车载设备,所述车载设备包括车载处理模块、车载定位模块、车载蜂窝移动通讯模块和车载蓝牙模块;
与所述手机蜂窝移动通讯模块建立通信链接的移动通讯服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汇通(厦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保汇通(厦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17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