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次磷酸盐废水中回收单质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8050.8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5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关伟;谢志刚;杨俊;王维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30;C25B1/00;C01B25/02;C02F101/10;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4021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盐 水中 回收 单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次磷酸盐废水中回收单质磷的方法,该方法以Pd/g‑C3N4电极为阴极构建光电催化反应体系,通过光电协同作用强化电子迁移和提高活性氢的生成量,催化次磷酸根在阴极发生还原,还原产物以单质磷的形式从次磷酸盐废水中回收。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得到磷含量较高的回收产物,回收率达到70%以上。还原产物以单质磷的形式存在,不仅避免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泥,减少二次污染;而且不含重金属等杂质,能直接应用于含磷产品的加工利用。Pd/g‑C3N4电极性能稳定,能够重复利用,不需要在回收单质磷的过程中投入过多的药剂,减少药剂的使用量,提高药剂的使用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操作简便,能够适用于放大化的工业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中回收单质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从次磷酸盐废水中回收单质磷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电镀、化学镀等表面处理行业迅速发展,次磷酸盐由于具有毒性小、还原性强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表面处理中。由于表面处理行业的发展,每年大约会产生超过4.0亿立方的镀槽废水。在产生的大量镀槽废水中,总磷浓度较高,能够达到3000mg/L。目前对于镀槽废水的处理重点在于重金属及有毒阴离子的处理,对于次磷酸盐的处理较少。
传统的镀槽废水中次磷酸盐的处理方法为化学沉淀法,该方法具体是先将次磷酸盐氧化为正磷酸盐,再将正磷酸盐以沉淀的方式去除,其中,次磷酸盐氧化为正磷酸盐的步骤是该方法的控制步骤。化学芬顿、光芬顿以及电芬顿等方法均被用于氧化次磷酸盐,而电芬顿对次磷酸盐的氧化效果相对较好。次磷酸盐的氧化过程中会产生+3价的亚磷酸盐,而亚磷酸盐具有较强的电化学惰性,很难被氧化为正磷酸盐,导致次磷酸盐的去除率较低。另外,亚磷酸盐易溶于水,难以形成有效沉淀,导致次磷酸盐的去除率更低。为了达到较好的除磷效果,通常需要在次磷酸盐的氧化的过程中加入过量钙盐或铁盐,过量的钙盐或铁盐虽然能够增加次磷酸盐的氧化,但是投入的量较大,钙盐或铁盐的总体利用率并不高。
近年来,结晶法磷回收技术成为从污水中回收可溶性磷酸盐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结晶法磷回收技术应用中,一般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安置鸟粪石结晶反应器、回收磷酸钙的生产性流化床反应器或磷酸铁Krepro沉淀装置,其中,安置鸟粪石结晶反应器能够回收污水中70%以上的溶解性磷酸盐;安置回收磷酸钙的生产性流化床反应器能够回收含磷量为11%的磷酸钙;安置磷酸铁Krepro沉淀装置回收含磷量为10%的磷酸铁。然而,经实际应用研究,表面处理产生的废水pH一般为2.0~10.0,在pH为10.0~11.0的强碱性条件下易形成鸟粪石,但高纯度的鸟粪石形成的最优pH范围在7.0~7.5之间,但pH为7.0~7.5时生成鸟粪石的速度十分缓慢,约24h以上,显然这样的反应周期难以在大排放量的实际工程中应用。虽然结晶法磷回收技术能够回收污水中的可溶性磷酸盐,但仍无法实现可溶性磷酸盐的大量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次磷酸盐废水中回收单质磷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次磷酸盐难以回收、药剂投入后利用率低而导致次磷酸盐回收率低的问题。
次磷酸盐废水的来源主要为电镀或化学镀的槽液废水或清洗废水。在次磷酸盐废水中,总磷的含量为500~3000mg/L,次磷酸盐废水的pH值为2.0~10.0,若将次磷酸盐废水直接排放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还浪费大量的磷资源,不利于物质的回收再利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次磷酸盐废水中回收单质磷的方法,以回收次磷酸盐废水中的磷资源。本发明提供的从次磷酸盐废水中回收单质磷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文理学院,未经重庆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80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