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坐支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6815.4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8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彭刚毅;李天轶;彭刚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梓桓 |
主分类号: | A47C3/16 | 分类号: | A47C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49 | 代理人: | 潘朱慧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板桥区***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坐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支撑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供使用者乘坐于和室地面时支撑用户的乘坐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的一般大众在做室内装潢时,大多总喜欢将房间或室内部分区域设置为和室样式。另外,许多餐厅、旅馆也偏好将包厢做成和室样式。
用户在和室样式乘坐时并不易,从而大多利用和室椅来进行乘坐,然而现有的和室椅的结构配置并不佳。也就是说,现有的和室椅在乘坐时,其支撑点的配置并不佳,而容易产生使用者乘坐在和室椅时发生倾倒或身体滑移的情形。另外,使用者在经长时间乘坐现有的和室椅后,往往会产生腰酸背痛等不舒适之感。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发明人经多年潜心研究,设计了一种乘坐支撑装置,以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
发明内容
关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于提供一种乘坐支撑装置,以改善上述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乘坐支撑装置,包含一坐垫件及一靠背件。坐垫件为倒U字型结构或ㄩ字型结构,以供用户乘坐于坐垫件所围绕的区域中的地面上,且坐垫件前缘的一支撑杆位于邻近使用者的膝窝下。靠背件连接于倒U字型结构的坐垫件的两端,且与坐垫件呈一角度。其中,在使用状态时,使用者向靠背件承靠时,而可仅通过坐垫件的两端支撑地面,而坐垫件前缘的支撑杆未接触于地面,以顶抵邻近大腿的膝窝处,由此来防止使用者倾倒或身体滑移。
优选地,坐垫件所围绕的区域中更可设有一软垫、一气垫或利用多个弹力绳、片体连接于坐垫件的内侧周边。
优选地,可包含一坐垫片,坐垫片设置于坐垫件所围绕的区域中,且仅部分连接坐垫件。
优选地,坐垫件的两端邻近于地面处可分别设有一止滑件。
优选地,靠背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坐垫件。
优选地,靠背件可包含一头靠件,其邻近地位于靠背件未连接坐垫件的一侧。
优选地,靠件可包含一延伸片,其供使用者承靠。
优选地,延伸片可延伸至坐垫件所围绕的区域中。
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利用人体工学的方式供用户在乘坐时,使用者承靠在靠背件的第一点,坐垫件的两端支撑于地面的第二点,以及坐垫的支撑杆支撑于使用者的膝窝的第三点,三点支撑的方式让使用者可舒适的活动并乘坐于地面上,特别是和室的地面上,且不易发生倾倒或身体滑移的情形。
以下将以具体的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以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易于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特征、及其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运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乘坐支撑装置;
10:坐垫件;
11:坐垫件所围绕的区域;
12:支撑杆;
13:坐垫件的两端;
20:靠背件;
21:延伸片;
22:头靠件;
30:止滑件;
40:软垫;
41:坐垫片;
50:转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将本发明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发明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附图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发明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的乘坐支撑装置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以相同的标记标示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梓桓,未经彭梓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68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