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纵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4347.7 | 申请日: | 201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4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虞午阳;朱凌;门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15;B62D2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4 | 代理人: | 李爱华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安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身纵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顾客对汽车的安全性能也越来越重视,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要求汽车车身能够有良好的吸能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而尽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是最基本的要求。前纵梁是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碰撞性能的重要部件,他通过扭曲变形吸收、衰减冲击能量,以减轻或避免对乘员的伤害。理想的纵梁结构,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纵梁前部要能够有效吸能,纵梁后部变形较小,将力向后方传递给底板乃至整个车身骨架,使碰撞力分散吸收,从而减小驾驶室的变形,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
现有的纵梁结构,包括分别冲压成型的纵梁前段、纵梁中段和纵梁后段,该纵梁前段、纵梁中段和纵梁后段通过拼焊的形式连成一个整体,并且其材料厚度逐渐增厚,纵梁前段为吸能区采用较薄的板材,在碰撞过程中,碰撞力由前纵梁通过门槛传递给前后地板,或者由A柱把碰撞力传递到副车架。这种结构虽然能够较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但是由于增加了纵梁后段的厚度,导致重量增加而不利于轻量化,碰撞力只能够通过变形吸收而不能有效卸载。
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可以有效地优化能量的传递路径,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整车的碰撞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身纵梁结构,能够有效地卸载碰撞力,优化碰撞能量的传递路径,保证前围横梁的入侵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从而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纵梁结构,包括沿汽车车身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以及连接于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横梁,该前纵梁包括纵梁前段与纵梁后段,纵梁前段包括前半部与后半部,该前半部与后半部通过激光拼焊的方式焊接连接成一体,纵梁后段一端与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区并与纵梁前段连接,该折弯区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前纵梁的长度延伸方向。
进一步地,该折弯区的宽度为30mm-50mm。
进一步地,该纵梁前段的前半部的厚度小于后半部的厚度,厚度差为0.2mm。
进一步地,该前围横梁的厚度为2.0mm-2.3mm。
本发明的车身纵梁结构,通过在纵梁后段设置一折弯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在纵梁后段的折弯区发生折弯,把沿纵梁延伸方向的碰撞力大部分转换成沿前围横梁延伸方向的力,左右两侧的碰撞力沿前围横梁进行对冲抵消,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可以有效地优化能量的传递路径,保证前围横梁的入侵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从而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前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后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结构的碰撞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车身纵梁结构,包括沿汽车车身方向延伸的前纵梁10以及连接于前纵梁10之间的前围横梁20,该前纵梁10包括纵梁前段11及与该纵梁前段11相连接的纵梁后段12。具体如图2所示,纵梁前段11包括前半部111和后半部112,该前半部111与后半部112通过激光拼焊的方式焊接连接成一体。纵梁后段12一端与前围横梁20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区121并与纵梁前段11连接,该折弯区1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前纵梁10的长度延伸方向。
本实施例中,该纵梁后段12采用热成型材料,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在碰撞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当车辆发生碰撞的时候,前纵梁10在该折弯区121处发生折弯,纵梁后段12的折弯可以达到溃缩吸能的作用,且前纵梁10传递的能量在通过折弯区121后能有效地将部分碰撞能量分配到前围横梁20,进行对冲抵消。
优选地,该折弯区121的宽度为30mm-50mm之间,该纵梁前段11的前半部111的厚度小于后半部112的厚度,本实施例中两者的厚度差为0.2mm,该后半部112具有足够的强度起到支撑及传递碰撞能量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43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