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形名茶变温变频理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2038.6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06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罗红玉;钟应富;吴全;李中林;袁林颖;杨娟;徐泽;张莹;邬秀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名茶 变频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形名茶变温变频理条方法,采用高‑中‑高变温变频理条方式所制针形名茶,相对于采用恒温恒频理条方法而言,外形紧细、直、深绿润,汤色浅绿明亮,香气较鲜爽有栗香,滋味较鲜、醇,叶底黄绿亮,内质的香气、滋味品质均显著优于恒温恒频理条方法。同时本发明缩短了恒温恒频理条时间,节约了电能,还降低了理条机振动产生的噪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形名茶,具体涉及一种针形名茶变温变频理条方法。
背景技术
针形名茶是我国主要名茶种类之一,因其外形紧秀圆直,色泽翠绿油润,汤色碧绿明亮,香气馥郁高长,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明亮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其加工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做形-干燥;其中做形是在热、力共同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能量传递及相互转换的过程,不仅是形成秀丽外形的关键,也是发展内质的重要工序。目前,生产上做形方式以振动理条为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若采用高温长时理条易出现茶叶变黄、干枯、火工香等品质劣变现象,同时不同批次茶叶品质差异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形名茶变温变频理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温变频理条,制备的茶叶外形紧细、直、深绿润,汤色浅绿明亮,香气较鲜爽有栗香,滋味较鲜、醇,叶底黄绿亮,品质上乘。
研究发现,生产过程中通过变换理条温度会影响茶叶品质;同时还发现,理条过程中茶坯吸收的热量前期迅速升高,中期保持较高水平,后期有所降低,用于升高叶温的热量前期迅速升高随后逐渐降低,从而表明茶叶热力学变化规律对茶叶品质也有重要影响。在固定投叶量情况下,温度、频率、时间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而且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针形名茶变温变频理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理条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
前期理条槽体温度160-190℃、振动频率190-200次/min、时间3-4min;
中期理条槽体温度140-150℃、振动频率175-180次/min、时间5-7min;
后期理条槽体温度160-180℃、振动频率185-190次/min、时间3-4min。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形名茶加工方法。
一种针形名茶加工方法,包括摊放、杀青、初揉、烘二青、复揉、理条、干燥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理条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理条槽体温度160-190℃、振动频率190-200次/min、时间3-4min;中期理条槽体温度140-150℃、振动频率175-180次/min、时间5-7min;后期理条槽体温度160-180℃、振动频率185-190次/min、时间3-4min;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上述中期理条槽体温度比前期理条低10-50℃,振动频率比前期理条低10-25次/min;上述后期理条槽体温度比中期理条高10-40℃,振动频率比中期理条高5-15次/min。
做形是针形名茶成形的关键,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振动理条频率对茶叶品质影响显著,在一定理条温度下,频率的快慢会影响茶坯温度,频率过快,茶坯温度越低,过慢,茶坯温度越高。在使茶坯充分受热、翻转又不越槽的情况下,以180-200次/min为宜。试验结合温度、频率的互作效应,采取变温变频方式进行理条,结果发现:理条温度、频率宜先高后低,前期高温高频利于快速提升叶温、同时可减少茶叶粘锅,后期适度低温低频可避免茶叶黄变、焦枯,减少茶叶因受力过大而断碎。采取高-高-中或高-中-高方式所制茶样品质更好,香气尚鲜、滋味尚鲜醇,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但后者茶样叶底偏黄,叶绿素含量较低;采用高-高-高或高-中-低方式所制茶样品质较差,失去鲜度,滋味不醇,叶底黄变,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叶绿素含量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20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