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1476.0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17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邦彦;岸田卓也;藤森胜哉;鬼原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高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一对减震器壳体,其构成车辆的动力搭载室的左右的侧壁,收容悬架装置的减震器;
减震器座,其安装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所述减震器;和
仪表板零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且其左右的缘部固定于相应的左右的所述减震器座,
所述减震器座具备:
减震器座上壁,其具有减震器固定部;
棚板部,其设置成从该减震器座上壁的周缘以台阶状弯曲,位置低于该减震器座上壁;以及
侧壁部,其从该棚板部的外缘向下方弯曲,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
所述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固定于相应的左右的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棚板部,
还具备截面呈大致檐帽形的角部件,所述角部件连结所述仪表板零部件和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侧壁的外侧面,
还具备壳体加强部件,所述壳体加强部件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侧壁的外侧面结合,并与所述减震器壳体共同构成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部,
所述壳体加强部件固定于所述角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接托架,所述连接托架固定于所述减震器座的棚板部中的、与所述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位不同的部位,
所述角部件固定于所述连接托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侧壁部接合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内侧面,
在所述减震器壳体上设置有使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侧壁部向外露出的缺口部,
所述角部件具有接合部,该接合部经由所述缺口部接合于向外露出的所述侧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零部件具备:
仪表板上板,其覆盖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上方;和
下部侧横梁部件,其接合于该仪表板上板,与该仪表板上板共同构成在车身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左右一对前侧架,该左右一对前侧架配置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的下方,
由所述壳体加强部件和所述减震器壳体构成的左右的封闭截面部,以及由所述仪表板上板和所述下部侧横梁部件构成的封闭截面部,共同构成将左右的所述前侧架接合起来的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座的板厚为所述减震器壳体的板厚的2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座的板厚为所述减震器壳体的板厚的2倍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座的板厚为所述减震器壳体的板厚的2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147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路板的引脚修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同时加工两根双绞电线的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