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带低剖面共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1237.5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5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袁洪;肖鸿;高国明;刘蓓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3/18 | 分类号: | H01Q13/18;H01Q1/50;H01Q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剖面 共背腔 微带 缝隙 阵列 天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宽带低剖面共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包括介质基板,馈电微带线,辐射缝隙,金属背腔,同轴连接器,其中金属背腔采用矮腔结构,腔体内壁高度为λsubgt;0/subgt;/10;介质基板的下金属层刻蚀有辐射缝隙,上金属层刻蚀有馈电的微带线;馈电微带线垂直偏置在辐射缝隙的一侧;介质基板插入同轴连接器的卡槽中,通过同轴连接器的凸台和腔壁矩形安装台阶定位,再用螺钉固定安装在金属背腔上。本发明的金属背腔的高度为λsubgt;0/subgt;/10,直接安装于介质基板的下方,具有低剖面、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的特点;采用共背腔的设计,在满足天线阵的宽带性能同时,降低阵列背腔的加工难度,减少了背腔的重量,实现宽带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的一体化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天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宽带低剖面共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微带天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了满足通信和移动电子设备的宽带化和小型化的要求,微带缝隙天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典型的微带缝隙天线是由微带传输线激励介质基板接地面上的缝隙,被激励的能量在缝隙上谐振从而形成辐射,这类天线具有结构简单,剖面低等优点。一般而言,这类简单的微带缝隙天线-10dB回波损耗带宽通常小于10%,相对工作带宽较窄,并且对馈电微带线和缝隙的相对位置较为敏感,由于双向辐射造成天线增益降低,限制了其在宽带射频系统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微带缝隙天线一侧加载金属背腔,可组成背腔微带缝隙天线,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工作带宽,抑制双向辐射,提高天线增益。Georgh J.Monser等人在《Cavitybacked slot antenna》中设计了一种工作在UHF频段、具有8倍频程工作带宽的微带馈电T形辐射缝隙,该天线加载深度为λ0/4的矩形背腔,存在体积过大的问题。E.Rammos发表文献《New Wideband High-Gain Stripline Planar Array for 12GHz Satellite Tv》,设计了一种X波段圆柱形背腔的4×4背腔微带缝隙天线阵列,回波损耗带宽达16.7%,具有背腔深度较小,有利于天线集成的优点,但其工作带宽仍然相对较窄;且阵元尺寸过大,严重影响阵列扫描。在《Cavity-backed wide slot antenna》中,J.Hirokawa等人设计了一种宽带背腔微带缝隙天线其-10dB回波损耗带宽达到35%,但是其采用的是长宽比为10:3的矩形宽缝作为基本辐射结构,导致天线表面尺寸较大。
本发明提出的宽带低剖面共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满足了天线阵的宽带性能同时,有效降低天线的剖面高度,降低阵列背腔的加工难度,减少了背腔的重量,实现宽带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的一体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微带缝隙背腔阵列天线在兼顾宽频带和低剖面两方面的不足,提供一种宽带低剖面共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具有宽频带、低剖面、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的优点。
本发明提出的宽带低剖面共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包括介质基板,馈电微带线,辐射缝隙,金属背腔,同轴连接器;金属背腔采用矮腔结构,腔体内壁高度为λ0/10;并且腔壁留有螺钉安装孔用于将介质基板的固定在金属背腔上部,在腔壁的外边缘留有矩形台阶用于同轴连接器的安装;介质基板和金属背腔的几何中心重合,介质基板通过金属背腔腔壁上的螺钉紧密固定在金属背腔上方;介质基板的上、下两面镀有金属层,分别是上金属层和下金属层,其中下金属层刻蚀有辐射缝隙,上金属层刻蚀有馈电的微带线;馈电微带线垂直于辐射缝隙,且偏置在辐射缝隙的一侧;微带线一端为开路状态,另一端位于介质基板的边缘;介质基板插入同轴连接器的卡槽中,卡槽高度与介质基板厚度相等,同轴连接器的内导体与馈电微带线焊接,通过同轴连接器的凸台和腔壁矩形安装台阶定位,再用螺钉固定安装在金属背腔上。
本发明中辐射缝隙的形状、尺寸,微带线的长度和偏置位置以及金属背腔的尺寸,均需对宽带低剖面共背腔微带缝隙阵列天线性能的仿真优化来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12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