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90865.9 | 申请日: | 2016-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3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町田幸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尼康 |
| 主分类号: | G02B15/20 | 分类号: | G02B15/2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季莹;方应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系统 以及 使用 光学 设备 摄像 | ||
本发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及后续透镜组(GR)而构成变倍光学系统(ZL),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变化,第3透镜组(G3)与后续透镜组(GR)之间的间隔变化,后续透镜组(GR)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3.70f1/(‑f2)5.00;3.20f1/f35.00其中,f1:第1透镜组(G1)的焦距,f2:第2透镜组(G2)的焦距,f3:第3透镜组(G3)的焦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光学性能不充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930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第1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后续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后续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3.70f1/(-f2)5.00
3.20f1/f35.0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第2方式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变倍光学系统。
第3方式的摄像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对通过上述变倍光学系统形成的像进行摄像的摄像部。
关于第4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后续透镜组,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后续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即,
3.70f1/(-f2)5.00
3.20f1/f35.0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2(a)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b)是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
图3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4(a)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b)是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尼康,未经株式会社尼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908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投射光学系统和投影仪
- 下一篇: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