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90632.9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2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浅沼宏亮;石村亮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49/02 | 分类号: | 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剂泄漏 制冷剂 泄漏 检查信号 空调装置 控制装置 切断装置 运转状态 传感器 判定 负荷侧热交换器 热源侧热交换器 接收制冷剂 制冷剂回路 制冷剂配管 节流装置 空调系统 输出表示 压缩机 检查 流动 | ||
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其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以及负荷侧热交换器;制冷剂泄漏传感器,其若检查到制冷剂的泄漏,则输出表示检查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查信号;制冷剂泄漏切断装置,其若被设定为关闭状态,则切断制冷剂的流动;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运转状态和有无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接收制冷剂泄漏检查信号,判定制冷剂是否泄漏,控制装置若接收到制冷剂泄漏检查信号,并基于运转状态判定为存在制冷剂的泄漏,则将制冷剂泄漏切断装置设定为关闭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以及具有多个空调装置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大厦用多联式空调等空调装置中,存在将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总长度为数百米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所使用的制冷剂量与制冷剂配管的长度成比例地增多。在这样的空调装置中,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存在大量的制冷剂泄漏至一个房间的情况。
另外,近年来从防止全球变暖的观点出发,需要向全球变暖系数低的制冷剂转换,但全球变暖系数低的制冷剂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较多。今后,在向全球变暖系数低的制冷剂转换的情况下,更需要考虑安全性。作为制冷剂漏出至室内的情况的安全措施,提出如下技术: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用于使制冷剂的流动停止的切断阀,从而减少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的泄漏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措施的技术,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另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具有:检测房间的温度分布的温度分布检测单元、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单元、控制送风单元的送风控制单元、以及控制来自送风单元的风向的风向控制单元。该空调装置若制冷剂泄漏检测单元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则由温度分布检测单元检测居民以及热源装置,并使用送风控制单元以及风向控制单元使制冷剂向与居民以及热源装置不同的方向扩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975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12-1334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调机中,若检查到制冷剂泄漏,则用于使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停止的截流阀进行动作,使得空调机的运转停止,但在误检查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运转停止。其结果,损害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泄漏检测单元误检查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送风控制单元以及风向控制单元也进行使制冷剂向与居民不同的方向扩散的动作,从而无法维持空调装置的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提供一种兼顾舒适性和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的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其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以及负荷侧热交换器;制冷剂泄漏传感器,其若检查到制冷剂的泄漏,则输出表示检查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查信号;制冷剂泄漏切断装置,其若被设定为关闭状态,则切断制冷剂的流动;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运转状态和有无从所述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接收到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查信号,来判定制冷剂是否泄漏,所述控制装置若接收到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查信号,并基于所述运转状态判定为存在所述制冷剂的泄漏,则将所述制冷剂泄漏切断装置设定为所述关闭状态。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设置有多个上述本发明的空调装置,所述空调系统具有管道,该管道具备:与多个所述负荷侧热交换器连接的多个分支部、和将该多个分支部合流并连接于同一空间的合流部,所述多个空调装置对所述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并且共用设置于该空间的一个所述制冷剂泄漏传感器,多个所述制冷剂泄漏切断装置设置于所述多个分支部,多个所述控制装置的每一个若判定为存在所述制冷剂的泄漏,则将在连接于本装置的所述负荷侧热交换器的所述分支部设置的所述制冷剂泄漏切断装置设定为所述关闭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906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