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8400.X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5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马骏;陈一;李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04 | 分类号: | H04W5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码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一种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编码方法,该MIMO系统为N×M的MIMO系统,包括: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其中,该信号包括k个目标信号和k×(k‑1)个干扰信号,k为min(N,M);根据该信号的信道估计值,得到干扰信号的估计相位;根据干扰信号的估计相位,得到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得到目标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将目标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和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反馈给耦合编码器。本申请可以使MIMO系统以固定的天线间距适配不同的传输距离,解决了传输容量受传输距离影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TMO系统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无线传输系统中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 Multiple Out,MIMO)传输系统,指的是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具备多个天线的多发多收传输系统。无线MIMO系统主要用于同频复用传输,提升传输容量,在相同信号带宽和信噪比的前提下,N个发射天线和N个接收天线的无线MIMO最大传输容量可以达到只有1个发射天线和1个接收天线组成的无线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 Single Out,SISO)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的N倍。
在由具有N个发射天线的发射机和具有M个接收天线的接收机组成的MIMO系统(简称为N×M MIMO系统)中,传输容量由N个发射天线或M个接收天线中相邻天线的间距d决定。以如图1所示的2×2 MIMO系统为例,如果2×2 MIMO系统的传输容量要达到SISO系统传输容量的2倍,则间距d需满足:
其中,c为光速,f是载波频率,R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传输距离,满足这个公式的d被称为天线瑞利距离。由上式可以看出,如果R改变,则需要相应的调节间距d,才能使传输容量达到最大。
然而,在无线移动通信MIMO系统中,假设该MIMO系统包括基站和终端设备,基站中相邻天线之间的间距以及终端设备中相邻天线之间的间距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是时刻变化的,因此,不能时刻保持相邻天线的间距满足天线瑞利距离,导致MIMO系统的传输容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MIMO系统的编码方法,解决了无法时刻保持相邻天线的间距满足天线瑞利距离,导致MIMO系统传输容量降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MIMO系统的编码方法,所述MIMO系统包括N个发射天线和M个接收天线,包括: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其中,所述信号包括k个目标信号和k×(k-1)个干扰信号,k为min(N,M);根据所述信号的信道估计值,得到所述干扰信号的估计相位;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估计相位,得到所述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其中,所述耦合功率比为第一通道上的信号耦合到第二通道上的信号功率占所述第一通道上的信号总功率的比值,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相连;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得到所述目标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将所述目标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和所述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反馈给耦合编码器。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改变耦合功率比,来改变在传输容量最大时天线间距与天线瑞利距离的关系;在由传输距离改变引起的天线瑞利距离变化的情况下,无需改变天线间距,也可以保持MIMO系统的传输容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估计相位,得到所述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估计相位和预期相位之间的差值,得到所述干扰信号的相位改变量,其中,所述预期相位为传输效率最大时得到的干扰信号的相位;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相位改变量和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一相位,得到所述干扰信号的实际相位,其中,在本次相位估计为首次时,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一相位为所述预期相位;在本次相位估计不为首次时,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一相位为所述干扰信号在上一次相位估计时得到的实际相位;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实际相位,以及相位和耦合功率比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干扰信号的耦合功率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84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波束失败恢复流程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内环功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