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气密的缆线穿通件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80660.2 | 申请日: | 2016-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62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 发明(设计)人: | 阿克塞尔·施泰因斯霍恩;汉斯-约阿希姆·施罗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3/22 | 分类号: | H02G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丁文蕴;张会娟 |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气密 缆线 穿通件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用于气密的缆线穿通件的系统,其包括壳体和分隔元件(4),分隔元件(4)由钢、铝、铝合金和/或塑料材料制成,其中,分隔元件(4)是壳体的壳体壁,所述系统还包括在壳体中设置在所述壳体壁的第一侧的第一部件(1)以及设置在壳体壁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第二部件(2),其中所述第一部件(1)是定子绕组(7),并且所述第二部件(2)是电子组件(6),或者,所述第一部件(1)是电子组件(6),并且所述第二部件(2)是定子绕组(7),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1)包括至少一个导体(9),并且所述壳体壁包括相关联的穿通件(5),该相关联的穿通件(5)用于使所述导体(9)插入且馈送穿过、以及用于在所述壳体壁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电接触所述导体(9),其中所述导体(9)与所述穿通件(5)形成形状配合的连接并且被压入所述穿通件(5)中,其中所述穿通件(5)为圆柱形的穿通件,并且所述导体(9)为穿通接触件的形式,所述穿通接触件具有连续的圆形截面,其中所述穿通件(5)是与被插入并馈送穿过的导体(9)形成压配合的通孔,其中所述导体(9)以不透液和/或不透气的方式容纳在壳体壁的穿通件(5)中,
其中所述导体(9)由铜和/或铜合金制成,其中由铜和/或铜合金制成的所述导体(9)在其外侧上至少在所述壳体壁的所述穿通件(5)的区域中镀铝,其中所述导体(9)至少在壳体壁的所述穿通件(5)的区域中还设置有附加的氧化物层或阳极氧化涂层(14),其中所述导体(9)与所述壳体壁的第二侧上的第二部件(2)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气密的缆线穿通件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9)设置有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涂层(11)或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连接至铝套管或铝管,并且导体(9)至少在所述壳体壁的所述穿通件(5)的区域中在其外侧镀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气密的缆线穿通件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化物层或阳极氧化涂层(14)施加于所述导体(9)的镀铝外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气密的缆线穿通件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化物层或阳极氧化涂层(14)施加于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涂层(11)上、所述导体的铝套管或铝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气密的缆线穿通件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元件(4)由钢、铝、铝合金和/或纤维增强的塑料材料制成。
6.一种用于产生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气密的缆线穿通件的系统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所述壳体和所述分隔元件(4),其中所述分隔元件(4)是壳体壁,并且由钢、铝、铝合金和/或塑料材料制成;
提供具有所述至少一个导体(9)的所述第一部件(1),其中所述导体(9)由铜和/或铜合金制成,其中由铜和/或铜合金制成的所述导体(9)在其外侧至少在所述壳体壁的所述穿通件(5)的区域中镀铝;
将附加的氧化物层或阳极氧化涂层(14)施加于所述至少一个导体(9)的至少一部分上,
给所述壳体壁装上用于使相关联的至少一个导体(9)插入且馈送穿过的穿通件(5),其中所述穿通件(5)被设计成压配合;
通过冷却所述导体(9)使所述导体(9)的直径至少在所述导体(9)的要插入并馈送穿过所述穿通件的部分缩小,直到所述导体能插入并馈送穿过所述穿通件(5);
将所述导体(9)从第一侧插入并馈送穿过所述壳体壁的所述穿通件(5),以便在所述壳体壁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提供电接触,
其中所述导体(9)能够与所述壳体壁的第二侧上的第二部件(2)电接触,并且所述第一部件(1)是定子绕组(7),所述第二部件(2)是电子组件(6),或者,所述第一部件(1)是电子组件(6),并且所述第二部件(2)是定子绕组(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066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