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设备、电子装置以及投影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80098.3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6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甚田诚一郎;阵内秀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2F1/133;G09G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单元 预充电信号 信号线 施加 像素 视频信号 显示设备 投影显示装置 电流泄漏 电子装置 极性反转 施加信号 行为单位 预定水平 像素行 | ||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设置有:第一驱动单元,以行为单位顺次选择像素;和第二驱动单元,经由信号线向由第一驱动单元选择的像素行中的每个像素施加视频信号,并且在预定的循环内将视频信号的极性反转。在施加信号电压之前,第二驱动单元向信号线顺次施加具有相对大的振幅的第一预充电信号电压和具有相对小的振幅的第二预充电信号电压。进一步地,第二驱动单元控制第一预充电信号电压的施加,以使由于第一预充电信号电压的施加而产生的、从像素至信号线的电流泄漏量在每个预定水平周期变得比在其他周期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设备、电子装置以及投影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包括液晶单元作为电光学元件的显示设备中,当长时间的向液晶单元连续施加DC电压时,出现液晶等的电阻系数(物质固有的电阻值)的恶化或被称为“烧坏”的残像现象。因此,采用AC驱动方法,该方法以预定的周期相对于液晶单元的反电极的电位将施加给液晶单元的像素电极的信号电压的极性反转。
作为AC驱动方法的实例,已知1F反转驱动方法,在该方法中,在使得施加给反电极的共用电压恒定的同时,在每个1场周期(1F)内将信号电压的极性反转,或者在每个1F内不仅将信号电压的极性反转,而且还将共用电压的极性反转。除此之外,已知1F1H反转驱动方法,例如,在该方法中,在使得共用电压恒定的同时,在每个1F内以及每个1水平周期(1H)内将信号电压的极性反转,或者在每个1F以及每个1H内不仅将信号电压的极性反转,而且还将共用电压的极性反转。进一步地,已知1F1点反转驱动方法,例如,在该方法中,在使得共用电压恒定的同时,在每个1F内以及每个1点内将信号电压的极性反转,或者在每个1F以及每个1点内不仅将信号电压的极性反转,而且还将共用电压的极性反转。
然而,在AC驱动方法中,大的充电-放点电流由于将图像信号写入信号线中而引起信号线的电位的波动。因此,在显示屏幕上看到作为垂直串扰的信号线的电位的波动,导致均匀性(屏幕的均匀性)恶化。为了改善一致性,尽可能低地抑制上述充电-放点电流是重要的。因此,采用预充电系统,即,在将图像信号写入信号线之前,在水平空白周期中,将诸如灰色电平等半音电平的预充电信号电压提前写入信号线中。
然而,将预充电信号电压电平设置成半音电平导致泄漏电流在用作像素晶体管的TFT(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流动。电流泄漏量根据源极与漏极之间的电位的大小而变化。因此,例如,在常白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在将预充电信号电压电平设置成灰色电平来显示黑色窗口图案的情况下,窗口图案的黑色区域与灰色区域之间的电流泄漏量彼此不同。这致使窗口图案的黑色的信息通过像素晶体管泄漏至信号线,然后,在垂直方向(垂直方向)上产生串扰(以下称之为“垂直串扰”),从而导致图像质量恶化。
为了减少常白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垂直串扰,可以将预充电信号电压电平设置成黑色电平。这是因为提前将作为预充电信号电压的黑色电平写入信号线中可以使得整个像素区域中的像素晶体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的电位恒定、并且使得整个像素区域中的电流泄漏量一致。
作为减少垂直串扰和上述垂直条痕的方法,例如,采用两步预充电系统,即,在水平空白周期内,向信号线顺次施加预充电信号电压电平的黑色电平和灰色电平(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至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3092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2164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3-1566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两步预充电系统中迫使执行电流泄漏。因此,在1F周期内,正电极侧上的共用电压的电压施加与负电极侧上的共用电压的电压施加之间的对称性崩溃。这在液晶单元中产生电场。电场则引起充电,其中,液晶单元中包括的杂质离子聚集在像素电极或反电极的界面处。因此,存在出现临时烧坏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00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检查用装置
- 下一篇:多显示器设备以及用于控制多显示器设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