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吸收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68819.9 | 申请日: | 2016-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1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 发明(设计)人: | 船户隆文;玉田辉雄;室屋洋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洛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B60R21/04;F16F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龚敏;王刚 |
| 地址: | 日本国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体 | ||
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在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脆弱部位,或者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按照设计意图展示损坏举动体。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是由具有中空部的中空成形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其具有所述中空成形体具备彼此分离并且彼此相对的前面壁和背面壁、以及连接所述前面壁和背面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设置有使所述前面壁凹陷而形成的前面侧槽肋以及使所述背面壁奥凹陷而形成的背面侧槽肋;所述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和所述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形成侧槽壁;所述冲击吸收体具备如下构成(1)和(2)中的至少一个构成。(1)所述侧槽壁,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构成为当受到冲击时破裂的脆弱部位。(2)所述前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且所述背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与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分别形成第1和第2侧槽壁,第2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比第1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吸收体。
背景技术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吸收体,通过内置在车辆构成部件中而在碰撞等时具有吸收该车辆中的搭乘人员的冲击的功能。专利文件1等公开了一种为了提高冲击吸收性的冲击吸收体,这种冲击吸收体是通过吹塑热塑性树脂成形中空双壁结构而具有中空部,从其表面壁和背面壁形成凹状肋,并接合彼此的前端部(前端壁)一体化而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963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2473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第1观点)
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碰撞时施加于冲击吸收体的压缩负荷,发现在如专利文件1中的图4~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侧壁不变形为“>”字形状而变形为波纹状,发现随着压缩应变增加压缩负荷增大。为了发生“>”字变形,仅需要使槽肋变浅,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因冲击吸收体而冲击吸收性能大副降低的问题,因此难以在抑制压缩负荷过渡上升的同时适当地发挥其冲击吸收性能。
在专利文件2中公开了:为了能够容易发生“>”字变形,在冲击吸收体的的拐角周围设置损坏诱导部。然而,有时根据打击点的施加方式和垫的形状,仅在槽肋具有初期负荷和其后的负荷是必要。此外,同样发现,与在冲击之后侧壁进行“>”字变形相比,首先通过初期负荷侧壁变形为波纹状,其峰值后侧壁进行“>”字变形是优选的。因此,虽然控制压缩负荷和冲击吸收体自身的变形是重要的,但在专利文件1以及专利文件2中没有公开这种控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该冲击吸收体形成为在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脆弱部位。
(第2观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照设计意图表示破裂举动的冲击吸收体。
(第3观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击吸收体,其为了减轻车辆冲突时等搭乘人员受到的疼痛,部分地降低了对负荷的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以下,对解决上述第1~第3观点的问题的手段进行说明。以下提出的第1~第3观点的解决手段能够彼此组合。例如,提供具备第1观点的结构和第2观点的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的冲击吸收体。
(第1观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洛株式会社,未经京洛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688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机动车辆的管弹簧和用于制造管弹簧的方法
- 下一篇:用于机动车的空气弹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