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座椅芯材料和使用该复合座椅芯材料的车辆座椅元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47686.7 | 申请日: | 2016-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484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高山敦夫;桥本圭一;植栗基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JSP |
| 主分类号: | B60N2/90 | 分类号: | B60N2/90;B32B5/3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殷超;安文森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座椅 材料 使用 车辆 元件 | ||
复合座椅芯材料(1)包括:衬底(2),其由没有通孔且彼此熔融结合的热塑性树脂发泡珠粒形成;以及连接构件(3),其由具有通孔且彼此熔融结合的发泡珠粒形成,并具有与外部连通的互连的空隙空间。连接构件以连接构件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在复合座椅芯材料的上表面(1a)上暴露的状态整体地结合到衬底。座椅元件(5)具有在复合座椅芯材料(1)的上表面(1a)上叠合的聚氨酯泡沫垫(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座椅芯材料以及使用该复合座椅芯材料的车辆座椅元件。
背景技术
迄今,已经将由多种叠合的不同材料构成的车辆座椅元件用作在汽车等中使用的座椅。这种座椅元件的一个示例是由缓冲层(垫)和衬底层构成的叠合件,所述缓冲层(垫)由具有缓冲性能的材料形成,所述衬底层由轻质材料形成并且与缓冲层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作为形成缓冲层的材料,例如使用软质聚氨酯泡沫,其被构造成为坐在其上的乘员提供环绕臀部的良好的舒适度和舒适的贴合。
作为形成衬底层的材料,另一方面,例如已经使用硬质聚氨酯泡沫。然而,近年来,已经使用诸如苯乙烯基树脂、乙烯基树脂或丙烯基树脂等的热塑性树脂的泡沫,使得其已经变得可以补充缓冲层的强度和刚度并实现车辆座椅元件的重量减轻。因此,通过将软质聚氨酯泡沫的缓冲层与热塑性树脂泡沫的衬底层叠合在一起,已经能够获得具有复合性能的车辆座椅元件。
作为用于制造这种车辆座椅元件的方法,存在使用模具的方法。更具体而言,存在一种方法,其中,用于形成衬底层的预先制备的构件(热塑性树脂泡沫体)被设置在限定在模具中的模具型腔中,并且其中,用于形成聚氨酯泡沫的液体原材料被填充在其中已经设置有上述构件的模具型腔中,并且使其发泡而制成缓冲层,从而在衬底层的表面上直接形成(叠合)缓冲层。
但是,由于由聚氨酯泡沫形成的缓冲层对形成衬底层的热塑性树脂(诸如丙烯基树脂)的泡沫体的粘合性能差,因此正在针对抑制聚氨酯泡沫与衬底层之间的剥离进行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用于制造叠合件的方法,其中,可发泡的热塑性树脂发泡珠粒泡沫体的表面的待被聚氨酯泡沫层接触的区域在泡沫体的软化温度的至少80%的温度下被加热,以软化构成接触区域的可发泡的树脂珠粒并使其发泡,并在接触区域中形成起伏部。然后形成聚氨酯泡沫,使得其进入起伏部的凹部中。
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公开号
JP-A-2012-171104。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通过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叠合件中,聚氨酯泡沫与热塑性树脂泡沫体之间的结合强度不完全令人满意。因此难以确定地抑制层之间的剥离。例如,当这样的叠合件被用作汽车的座椅时,聚氨酯泡沫和衬底层之间容易发生剥离。因此,存在以下问题的可能性:乘员的就坐舒适度和舒适贴合降低,以及由于层之间的剥离而在其间产生摩擦声。
着眼于解决上述剥离问题,本发明人试图将聚氨酯泡沫整体地叠合到由发泡珠粒成型体形成的衬底。成型体通过具有通孔的热塑性树脂颗粒的模内成型而获得,并具有与外部连通的空隙空间。
所获得的产品是叠合件,其中,聚氨酯泡沫和衬底通过使聚氨酯泡沫成形原材料液体浸入发泡珠粒成型体的衬底的空隙空间中并发泡和固化而被整体地叠合。发现由于部分聚氨酯泡沫浸入存在于其表面侧上的空隙空间内并发泡和固化,所以该叠合件在衬底和聚氨酯泡沫之间具有优异的粘合性能,并且更不倾向于引起剥离。
然而,已经揭示,当聚氨酯泡沫与衬底(其是具有与外部连通的空隙空间的发泡珠粒成型体)整体地叠合时,取决于发泡珠粒成型体的密度,发生发泡珠粒成型体的诸如翘曲的变形。其原因被认为是因为聚氨酯泡沫与发泡珠粒成型体物理上紧密结合,因为它们的收缩程度彼此不同,且另外还因为在聚氨酯泡沫发泡时存在热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JSP,未经株式会社JSP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76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