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用流体加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46375.9 | 申请日: | 2016-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0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刘炳男;李昊燮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炳男;李昊燮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02B27/00;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万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40 | 代理人: | 齐晓静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流体 加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用于向内燃机的发动机供给进气的输送通道上的内燃机用流体加速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能提高流通的空气的流速的适用文丘里管结构的内燃机用流体加速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内燃机发动机的四个驱动动作为依次进行吸入、压缩、爆发、排气的动作后产生功率。
发动机功率是在气缸内的燃烧室发生的热能。此时,所述燃烧室位于发动机的头部将密封在内部的微粒化的燃料与空气瞬间燃烧后得到功率,此时为了提高功率需要燃烧更多的燃料来增加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能量,此时需要更多的吸入空气量。
但不能单纯地增大燃烧为了获得确实的高效率要符合多个周边条件。
所述发动机的功率与使用的空气量成正比,为了增加吸气量,需要变更每个气缸的排量或改善空气流量或使用气缸数量来变更量。此时,作为向燃烧室供给必要空气的通路,吸气装置是用于提高发动机的耐久性的非常重要的装置。
在发动机的四个驱动动作中,从最初吸入的空气的入口与最终排出的排气口产生对空气流动发生阻力作用的各种复杂步骤的进气压力与排气压力。
如图1所示,从最初吸入口至最终排气口的渠道依次经过进气过滤器311、进气管32、节气门体33、缓冲罐34、进气歧管35、头部(进气口)36、汽缸内的燃烧室37、气缸盖(排气口)38,排气歧管39、排气管40、催化剂装置41、中间管42、主消声器43以及尾管44。此时,进气管是指将进气过滤器连接到节气门体的管。
进气压力是以燃烧室为基准的流入端,排气端的排气压力是阻力气流。
另外,在进排气系统中,具有进气门与排气门同时打开的气门重叠时段,以通过使用气流的惯性来增加空气供应效率。
所述重叠根据发动机的旋转速度在一秒钟内重复产生几十至几百次,在气门重叠时段丧失进气门的气密密封状态的作用,使得导致回闪问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若没有设置气门重叠时段,则无法利用空气的惯性及活塞的垂直往复运动接收大量的空气压力的机械负载,从而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必须要设计气门重叠时段。
此外,进气脉动波在进气期间,借助惯性力进入的空气被进气门的关闭施加压力的同时,产生相反的流程,并与进入的空气相碰撞,使得进入的外部的空气受妨碍,从而脉动波影响节气门体的入口或进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的入口),这样的进气妨碍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目前已经提出了各种类似的技术。通常公知的技术有龙卷风、旋流器、喷射阀、涡轮增压器、增压器、中间冷却器装置等的气门重叠时段的用于获得可变惯性效果的凸轮轴。
这些装置是用于使吸入的空气获得更有效的惯性以及用于强制压力下流动的装置,但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提高密度来供给时,需要配置用于冷却高密度空气的冷却器等补充装置,因此非常复杂且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安装在用于流入内燃机的流体的空气的移动通道中而改善进气流体的流速,并形成涡流,可以控制流体的移动,从而使形成涡流的流体与移动通道之间的摩擦最小化的内燃机用流体加速装置。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用流体加速装置,包括:主体,形成为圆筒形结构设置于流体的输送通道上;中心孔具备文丘里通道与引导槽,文丘里通道在所述主体的中央朝上下方向形成,引导槽形成为螺旋形设置于所述文丘里通道的内周面;以及多个中间孔,以所述中心孔作为中心沿着中心孔的边框朝所述主体的上下方向形成。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速装置可以容易地安装在使用流体的现有装置中以改善流体速度。
当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速装置安装在供给到内燃机的发动机的空气通道中时,通过文氏管结构及其他几何通道结构去除吸入空气的水分,增加流速来提高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效率。因此,提高气缸内的空气充填率,发挥节省燃料的效果,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性能。
另外,在利用汽油、轻油、LPG等燃料的内燃机的空气流动中产生涡流,使得燃料与空气能够通过涡流顺畅地混合。因此能提高在规定容量气缸状态下的燃烧爆发的反应速度,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发动机功率效率并减少由于不完全燃烧而导致的烟雾等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炳男;李昊燮,未经刘炳男;李昊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63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洁净工作台的恒风速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种液体原料自动配肥和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