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卷绕型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42186.4 | 申请日: | 2016-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1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 发明(设计)人: | 三浦照久;井上广树;柿沼彰;和田崎胜久;古结康隆;末弘祐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50/586 | 分类号: | H01M50/586;H01M50/107;H01M50/184;H01M50/186;H01M50/538;H01M50/559;H01M10/04;H01M10/0587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卷绕 电池 | ||
一种卷绕型电池,其具备:电池壳体;发电要素;盖,其用于封堵电池壳体的开口;以及垫片,其用于使电池壳体和盖之间绝缘,发电要素具备第1电极、第2电极、夹设在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的隔膜以及电解质。第1电极和第2电极隔着隔膜卷绕而形成电极组,第1电极和盖利用第1集电引线相连接,第2电极和电池壳体利用第2集电引线相连接,在电池壳体的开口端部附近形成有槽部。垫片具有:环状的密封部,其夹设在从槽部至端部为止的部分与盖的周缘部之间;以及筒部,其与密封部一体化,配置在比密封部靠电极组的位置,第1集电引线经过筒部的中空区域而与盖相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卷绕型的电极组的电池,特别涉及具备外径较小的电池壳体的卷绕型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设备的高性能化惊人地发展。期望的是,这样的便携式设备的电源小型且高容量。另一方面,电池越小型化,高容量电池的制造越困难。
在专利文献1中,电池具有小型圆筒型的金属罐、收纳于金属罐的卷绕型的电极组以及用于封闭金属罐的开口部的封口构件,其中,为了抑制内部短路,在电极组的端面和封口构件之间配置有环状的绝缘构件。出于相同的目的,在专利文献2中,在电极组的端面覆盖有板状的绝缘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26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48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2中,在电极组和封口构件之间配置有独立的绝缘构件。对于将这样的绝缘构件配置在电池壳体内的作业而言,伴随着电池的小型化,需要慎重执行。例如,如果绝缘构件在电池壳体内倾斜地插入,那么在加工电池壳体的开口附近时,有时会导致绝缘构件损伤。此时,也存在在电极组的端面也施加有载荷从而导致电极组损伤的情况。如果绝缘构件的尺寸、加工精度存在偏差,那么将绝缘构件插入电池壳体内的作业将变得更加困难。此外,如果在电池使用时对电池施加振动,那么也担心绝缘构件与电极组碰撞从而导致电极组损伤的情况。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卷绕型电池,其具备:电池壳体,其具有开口;发电要素,其收纳于电池壳体;盖,其用于封堵电池壳体的开口;以及垫片,其用于使电池壳体和盖之间绝缘,发电要素具备:第1电极、与第1电极极性不同的第2电极、电解质以及夹设在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的隔膜。第1电极和第2电极隔着隔膜卷绕而形成电极组,第1电极和盖利用第1集电引线相连接,第2电极和电池壳体利用第2集电引线相连接。在电池壳体的形成开口的端部附近以使电池壳体缩径的方式形成有环状的槽部,垫片具有:环状的密封部,其夹设在电池壳体的从槽部至端部为止的部分与盖的周缘部之间;以及筒部,其与密封部一体化,并且配置在与密封部同轴且比密封部靠电极组的位置,第1集电引线经过筒部的中空区域而与盖相连接。
采用本发明,能够使卷绕型电池的制造工序简化且低成本化,并且能够降低电池制造时的不良率。此外,能够提高电池的抗震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型的卷绕型电池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垫片的变形的图。
图3是表示垫片的其它变形的图。
图4是表示将密封部和筒部局部相连而成的垫片的图,图4的(a)是将密封部和筒部局部相连而成的垫片的俯视图,图4的(b)是主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电极的图,图5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电极的俯视图,图5的(b)是其IVb-IVb线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另一第1电极的图,图6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另一第1电极的俯视图,图6的(b)是其Vb-Vb线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21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