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防滑物的编织手套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80036310.6 | 申请日: | 2016-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8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 发明(设计)人: | 小间正博;平马大辅;谷口圭一;小西由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1D19/015 | 分类号: | A41D19/015;A41D1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金鲜英,宋海花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防滑 编织 手套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于各种部件的组装操作所使用的操作用编织手套,使操作性大幅提高了的带有防滑物的编织手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操作用手套所使用的编织手套使用手套用的横编机(全自动手套编织机)来编成。该操作用手套的编织手套所使用的纱的粗细范围被广泛公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对用全自动手套编织机编成的编织手套实施了防滑加工的操作用手套用于组装操作等很多操作。用横编机的较高针(gauge)的13针、15针的适当总旦尼尔数的纱编制的编织手套厚,如果涂布聚氨酯等防滑物,则厚度超过1.0mm,做出的带有防滑物的操作用手套硬,操作性、适合感差。
组装操作等的操作用手套中大量使用的13针、15针的横编机中使用的纱的适当总旦尼尔数为319旦尼尔左右,作为实际使用的范围,为280~320旦尼尔左右。纱的粗细根据编织机的针数而具有最佳的范围,由于根据横编机的针数来决定能够使用的纱的旦尼尔数,因此存在难以将适合于高针数的编织机的细旦尼尔数的纱用于上述横编机这样的问题。
因此,以减薄编织手套的厚度作为目的,进行使用比以往细的旦尼尔数的纱用横编机制造编织手套的尝试(参照专利文献2、3、4)。
作为例示,如果采用使用18针的横编机来编成的方法,则通过用221旦尼尔以下的纱来编成,可以编成薄的编织手套,可获得操作性、适合感好的手套(专利文献3)。由于18针的横编机的纱的适当旦尼尔数比13针、15针细,因此适于制造。然而,不能用全自动手套编织机编成使用了小于100旦尼尔的细纱的手套。例如,参照Knitting Technology(非专利文献1),横编机中使用的纱的适当总旦尼尔数由针数决定,一般而言,13针、15针时实际上能够使用的范围为280~320旦尼尔程度。
通过用由水溶性纤维和非水溶性纤维构成的纱编成手套,作为编成后的后处理,浸泡于水,从而可获得除去了水溶性纤维的由非水溶性纤维的纱构成的手套(专利文献2)。根据专利文献2,除了水洗费时费力以外,在洗涤不充分的情况下,水溶性纤维成为杂质。此外,线圈的大小与复合纱的编成时相比并未改变,因此存在线圈粗这样的问题。
记载了将使用缝制纤维坯布而编成的原始手套(日文:原手)戴在手模上之后,使多孔质聚氨酯层湿式成膜,并且涂布无孔质的透湿防水性聚氨酯树脂层的方法(专利文献4)。根据该方法,通过将厚度为500μm以下且具备纵向的拉伸伸长率为170%以上的特性的薄纤维坯布用于缝制手套,从而获得了具有即使减薄手套的厚度也不容易破损的强度,由于薄的缝制坯布本来的柔软性因此即使在过剩的拉伸、外力时涂布层也不容易剥离、破损,适合手,操作性、透湿防水性好的能够进行触摸面板等的操作的手套。
专利文献3中,不能编成使用了小于100旦尼尔的细纱的手套。因此,对于该编织手套,难以获得操作性进一步改善了的手套。根据专利文献4,与用以往的横编机(全自动手套编织机)生产的手套相比,虽然可以制造构成手套的纤维坯布本身薄并且线圈细的手套,但由于使用缝制技术制作手套,因此在各手指的两侧必然存在由缝制引起的缝边。对于使用了上述缝制纤维坯布的手套,缝制部的缝边位于手的周围、指尖,因此特别是在用指尖进行细微操作时,因为该缝边的存在而导致操作性的降低。
因此,在手套内侧缝边与手接触而损害穿戴感和适合感,从操作性的观点考虑也存在问题。此外,在缝制手套的情况下,从纱原料开始经过坯布的生产、坯布的裁剪(冲模)、缝制等工序,因此从人事费、工序数的观点考虑,生产成本、制品单价变高。
另一方面,在作为横编机的全自动手套编织机的情况下,虽然是可以从纱原料直接加工直到几乎接近于最终制品的状态的生产方法,但使用高针数在编织机的结构上具有限制。通过在高针数的横编机中使用细旦尼尔数的纱,难以获得与用以往的横编机编成的手套相比减薄厚度,柔软,适合手,操作性好,并且适于更精密而细微的操作的手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8/0297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38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9-527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03830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愿2014-052572号
专利文献6: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18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7-77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3-167042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363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