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合体以及使用该接合体的油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28496.0 | 申请日: | 2016-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5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渡部秀和;铃木治彦;齐藤豪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29C65/56 | 分类号: | B29C65/56;B60K26/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 代理人: | 房永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合 以及 使用 油门 装置 | ||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5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07203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接合体以及使用该接合体的油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二个部件通过压入接合而成的接合体中,被压入二个部件之中的一个部件所具有的孔中的另一部件欲恢复原本的形状的回复力作用于一个部件与另一部件正抵接的部位,从而限制另一部件针对一个部件的相对移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具有孔的主体、以及形成为筒状并被压入到该孔中的筒状部件的接合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8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接合体所具备的筒状部件,具有在径向外侧与孔的内壁抵接的抵接面、以及形成于一方的端部的外缘部且以随着离开连接于抵接面的一侧而接近筒状部件的中心轴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接合体中,被压入孔中的筒状部件欲恢复原本的形状时,倾斜面与形成孔的主体的内缘部卡合,限制筒状部件相对主体的向压入方向的相对移动。此时,筒状部件的变形量越大、主体与筒状部件的接合力越增大,但为此需要增大筒状部件的直径即压入余量。然而,若增大压入余量,则筒状部件可能会因压入而破损。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受部件的大小影响地使多个部件被可靠地压入接合的接合体以及使用该接合体的油门装置。
在本申请的一方式中,接合体具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槽部、插入部、以及卡合部。
第一部件具有孔。
第二部件具有与形成孔的第一部件的内壁抵接的第二抵接面,并被压入到孔中。
槽部设置在不同于与第二抵接面抵接的第一部件的内壁即第一抵接面的第一部件的内壁、或与第二抵接面不同的第二部件的外壁,并具有在第二部件相对第一部件的压入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槽。
插入部形成为从与第二抵接面不同的第二部件的径向外侧的外壁或与第一抵接面不同的第一部件的径向内侧的内壁沿径向突出,并被插入槽。
卡合部被设于槽部,并能够与插入部的压入方向的端部卡合。
接合体在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具备槽部,该槽部具有沿第二部件相对第一部件的压入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槽。槽部设于与第一部件的第一抵接面不同的第一部件的内壁、或与第二部件的第二抵接面不同的第二部件的外壁。插入部以从第二部件的与第二抵接面不同的外壁或第一部件的与第一抵接面不同的内壁向径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并被插入槽。由此,即使第二部件欲相对第一部件旋转,也由于插入部与槽部接合而能够限制第二部件相对第一部件的旋转。
此外,在槽部中设有能够与插入部的压入方向的端部卡合的卡合部。由此,即使第二部件相对第一部件向压入方向移动,也由于卡合部与插入部接合而能够限制第二部件相对第一部件的向压入方向的相对移动。
仅凭借通过在与第一部件的第一抵接面以及第二部件的第二抵接面不同的位置设置的槽部、插入部、以及卡合部而被压入孔中的第二部件的回复力,来使两个部件被压入接合的情况相比,根据本申请,能够可靠地限制第二部件相对第一部件的相对旋转以及向压入方向的相对移动。由此,能够与决定第二部件的回复力的大小的压入余量无关地,可靠地压入接合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门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门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为图3的IV-IV线剖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门装置具备的轴与操作部件的接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6为从图5的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图。
图7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门装置具备的轴与操作部件的接合位置的剖视图,(a)为表示将轴与操作部件压入固定的中途的状态的剖视图,(b)为图5的VII部的剖视图并且为表示将轴与操作部件压入固定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门装置具备的轴与操作部件的接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门装置具备的轴与操作部件的接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284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化石油气钢瓶立式翻转成卧式输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补偿顶斜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