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7601.0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0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柳田基宏;植木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F16F15/03 | 分类号: | F16F15/03;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具备:第1安装构件(11)和第2安装构件(12);致动器(14),其根据输入振动而使可动元件(13)往复移动,从而使输入振动衰减并吸收该输入振动;致动器外壳(15),其在内部容纳致动器(14);以及中继连接器(17),其安装于致动器外壳(15),该中继连接器(17)将致动器(14)的连接器(16)和外部电源电连接起来,中继连接器(17)包括:端子(27),其将致动器(14)的连接器(16)和外部电源连接起来;以及壳体(28),端子(27)安装于该壳体(28)的内部,在致动器外壳(15)上,形成有供端子(27)贯穿的通孔(31),且突出地设有围绕通孔(31)的安装筒(32),在安装筒(32)和壳体(28)中的任一者的内侧借助密封件(35)气密地嵌合有安装筒(32)和壳体(28)中的另一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5年3月26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6406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例如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具备: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该第2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致动器,其根据输入振动而使可动元件往复移动,从而使输入振动衰减并吸收该输入振动;致动器外壳,其将致动器容纳在内部;以及端子,其安装于致动器外壳,该端子将致动器的连接器和外部电源电连接起来,致动器外壳是通过将端子作为嵌入件的嵌入成形而形成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57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所述以往的防振装置中,由于致动器外壳是通过将端子作为嵌入件的嵌入成形而形成的,因此存在制造该防振装置较为困难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致动器外壳的内部的密封性且易于制造的防振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具备: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该第2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致动器,其根据输入振动而使可动元件往复移动,从而使输入振动衰减并吸收该输入振动;致动器外壳,其在内部容纳所述致动器;以及中继连接器,其安装于所述致动器外壳,该中继连接器将所述致动器的连接器和外部电源电连接起来,其中,所述中继连接器包括:端子,其将所述致动器的连接器和所述外部电源连接起来;以及壳体,所述端子安装于该壳体的内部,在所述致动器外壳上,形成有供所述端子贯穿的通孔,且突出地设有围绕所述通孔的安装筒,在所述安装筒和所述壳体中的任一者的内侧借助密封件气密地嵌合有所述安装筒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
采用本发明,能够维持致动器外壳的内部的密封性且容易进行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示出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防振装置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防振装置中自致动器外壳的内侧观察到盖体的俯视图的一部分。
图4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示出的防振装置的致动器外壳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76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