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16591.9 | 申请日: | 2016-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7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水崎真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C09K19/30;C09K19/54;G02F1/13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汪飞亚;李艳霞 |
| 地址: | 日本国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光配向膜长期地维持良好的电压保持率、且防止了显示画面上产生残像及斑点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有源矩阵型液晶面板及背光源,所述液晶面板具有:液晶层;一对基板,夹持所述液晶层;及配向膜,分别配置在所述一对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侧的表面;所述配向膜是由表现出光配向性的材料形成的光配向膜,且,在所述液晶层侧具有羧基,所述液晶层含有液晶材料、及选自由苯醌衍生物及蒽醌衍生物组成的群的至少一种醌衍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利用配向膜来控制液晶分子的配向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是利用液晶组合物来进行显示的显示装置,其代表性的显示方式是,从背光源对于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组合物的液晶面板照射光,对液晶组合物施加电压而改变液晶分子的配向,由此,控制透过液晶面板的光量。这种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薄型、轻量及耗电低的特长,所以用于智能手机、平板PC、导航设备等电子设备中。近年来,在智能手机等用途中,像素向高精细化发展,随之,液晶面板内所设的配线、黑矩阵的数量或面积有增加的倾向。
液晶显示装置中,一般而言,处于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的液晶分子的配向是由经过配向处理的配向膜控制。作为配向处理的方法,目前广泛采用利用辊等摩擦配向膜表面的摩擦法。然而,因液晶面板内所设的配线、黑矩阵的数量或面积增加,所以,液晶面板内的基板表面上容易产生段差。如果基板表面存在段差,则有时无法利用摩擦法对段差附近恰当地进行摩擦。如果配向处理不均一,则会令液晶显示装置的对比度比降低。
对此,近年来,作为代替摩擦法的配向处理的方法,研究开发了对配向膜表面照射光的光配向法。根据光配向法,可不接触配向膜的表面地实施配向处理,所以,即便基板表面上存在段差,配向处理也不易产生不均匀,具有可在基板的整个面实现良好的液晶配向的优点。
而且,液晶面板内所设的配线、黑矩阵的数量或面积的增加还会令可用于显示的开口部的面积比例(开口率)降低。开口率的降低直接导致能透过液晶面板的光量减少,所以,为了维持对比度比等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在大幅提高背光源的亮度方面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关于液晶显示装置中采用的液晶组合物,要求能够耐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步骤中的负荷,且为了能使所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长期发挥稳定的特性,还要求提高其稳定性。例如,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如下内容:通过向液晶组合物中添加受阻胺型光稳定剂,来抑制因加热及暴露在紫外线中引起的液晶组合物的分解,改善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尤其是电压保持率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且,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如下内容:通过向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化合物中添加1种或2种以上的酚类抗氧化剂,获得电压保持率高、对热及光稳定的液晶组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246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18737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文所述,可知,对应于像素的高精细化,开始谋求光配向法的利用、或背光源的高亮度化,但结果,在液晶面板的画面的端部、或方格图案显示的端部容易产生斑点(不均匀)。另外,方格图案显示的端部的不良状况会作为残像被感测到。而且,还可知,为了扩大液晶面板上画面的比例,倾向于缩小贴合基板的密封材的宽度,液晶面板周围容易产生斑点。
本发明者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上文所述的残像及斑点是在以下流程中产生。
(1)自由基产生
通过对液晶面板照射背光源的光(能量:hν),如下式(A-I)所示,光配向膜中所含的光官能团被激发,因光官能团开裂而产生自由基。尤其是在使用了高亮度化的背光源的情况下,自由基的产生变得明显。
[化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65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