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色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5302.3 | 申请日: | 2016-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6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泽谷岳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B29C48/08;B29C41/26;B29C55/02;C08J3/22;C08L67/00;H01L31/049;H01L3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庞东成;张志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色 聚酯 薄膜 及其 制造 方法 太阳能电池 背板 以及 模块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色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所述白色聚酯薄膜含有聚酯和平均一次粒径为0.20~0.40μm的白色粒子,白色粒子相对于薄膜总质量的含量为1.0~5.0质量%,在分散于薄膜内的白色粒子的一次粒子及凝聚粒子的总个数中,在薄膜的剖面中与薄膜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粒径为0.40~0.80μm的凝聚粒子的比率为10~20个数%,末端羧基浓度为6~30当量/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色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新一代的可持续使用的能量源,太阳能电池备受瞩目。
太阳能电池模块由如下等部件构成:太阳能电池元件;密封材料,包围(密封)太阳能电池元件;透明的前侧基板,配置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受光面侧;及太阳能电池用背面保护片(也称为“太阳能电池用背板”或“背板”)保护与受光面侧相反的一侧(背面侧)。
由于在室外长期使用太阳能电池模块,因此对这些构成部件要求耐侯性即对自然环境的耐久性。
并且,为了太阳能电池的普及,提高发电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发电效率的方法,除了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本身的光电变换效率以外,可以举出在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反射有助于发电的可见光区域的波长的光线并增加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光线的方法、反射近红外区域波长的光线以防止太阳能电池的蓄热的方法等。
另一方面,作为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所使用的基材,代表性的是氟类薄膜、聚乙烯类薄膜及聚酯类薄膜。
尤其,聚酯类薄膜由于价格低廉且具有优异的特性,因此被广泛用作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用的基材。其中,提出有为了提高可见光区域及近红外区域波长的光线的反射率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而掺入了白色粒子的白色聚酯薄膜。
日本特开2011-258879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内容:通过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背面保护片(背板)含有平均粒径为0.15μm以上且0.35μm以下的氧化钛A和平均长轴长度为0.7~6μm、平均短轴长度为0.2~1.5μm的氧化钛B这两种氧化钛,同时提高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由此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发电效率。
国际公开第2013/005822号中记载有如下内容:通过使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含有5~70质量%的平均粒径为0.05~0.9μm的无机填料及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且形成以填料为核的空孔,并将空孔率设为55%以下,由此提高可见光~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使用掺入了白色粒子并提高了近红外区域以下及红外区域波长的光线的反射率的白色聚酯薄膜作为太阳能电池用背板是有效的。作为掺入到聚酯薄膜中的白色粒子的粒径,在米氏光散射理论中认为波长的约一半的粒径下散射能变强,因此为了可见光区域的反射,使用0.20~0.40μm粒径的白色粒子,且为了近红外区域的反射,使用0.40~1.00μm粒径的白色粒子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在对聚酯掺入白色粒子的工序中,产生由白色粒子中所含的水分引起的水解及由通过白色粒子的剪切而产生的发热引起的热分解。白色粒子的粒径越大,剪切发热就越大,因此为了提高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若使用粒径相对大的白色粒子,则产生由热分解引起的聚酯的分子量下降,其结果,引起耐水解性的下降。
日本特开2011-25887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在将平均长轴长度为0.7~6μm、平均短轴长度为0.2~1.5μm的粒径大的氧化钛B掺入到背板中的工序中,容易产生树脂的分解,导致耐水解性下降。
并且,国际公开第2013/005822号中所公开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在将背板设置于室外时,形成于背板中的空孔成为水分蓄积的温床,产生以空孔为起点的水解,因此成为损害耐水解性的原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5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