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高位制动灯在审
| 申请号: | 201680013033.7 | 申请日: | 2016-0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7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寺井英晃;奥村和雅;水谷勇一;大石和民;内野光二;上见将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B60Q1/44;B62D25/06;F21W101/14;F21Y103/10;F21Y11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高位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备于汽车的后部的制动灯。
背景技术
例如装备于轿车型汽车的车顶的后部并朝向后方发光的高位制动灯被专利文献1公开。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利用在车顶板的后端部的卷边加工部安装的钢板制的内侧部件来支承高位制动灯。由此,能够确保充分的安装强度,并且将高位制动灯配置在车顶板的后端部与后车窗玻璃的前端部(上端部)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0700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高位制动灯中,在车顶的后端部与后车窗玻璃的上端部之间配置有光源。因此,车顶的后端部与后车窗玻璃的上端部之间的阶梯差变大,其结果,使所谓的平整表面化变得困难,并且车辆行驶时的空气动力性能受损。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高位制动灯中,使发光透镜确保防水性并且夹设于车顶的后端部与后车窗玻璃的上端部之间。因此不仅导致在车顶与后车窗玻璃之间产生间隙而有损美观,而且因部件件数增多而导致高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车顶的后端部与后车窗玻璃之间的阶梯差变小,从而提高空气动力性能,并且消除车顶与后车窗玻璃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成本减少的高位制动灯。
解决上述课题的装备于汽车车顶的后部的高位制动灯,具备:平板形状的导光部,其设置于树脂制的车顶板的下侧,并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光源,其与所述导光部的所述前端部对置配置,所述导光部的所述后端部位于所述车顶板的后端部或者所述车顶板的后端部附近,作为发光部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车顶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高位制动灯以及车顶后部的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高位制动灯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4是使车顶的整体成为树脂制车顶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5是使车顶的后部侧成为树脂制车顶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高位制动灯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部放大图,是发光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高位制动灯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光部的侧视图,是表示发光部的角度与光的照射方向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导光部的侧视图,是表示发光部的角度与光的照射方向的关系的图。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导光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沿着车辆1的车顶2的后端部装备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高位制动灯10。车顶2使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制的车顶板(树脂车顶板3),从而实现车顶2的轻型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车顶2的几乎整个区域使用树脂车顶板3。在车顶2的后方装备有后车窗玻璃5。在车顶2的后部上表面且在车宽方向中央装备有一个鲨鱼鳍形的天线6。
如图2所示,在树脂车顶板3的下表面层叠有以黑色的树脂为材料的遮光层(黑色陶瓷层)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层4层叠于树脂车顶板3的下表面(车内侧面)的几乎整个区域。树脂车顶板3因该遮光层4而不透明,这点与钢板制车顶板同样,成为无法从外部通过车顶板目视观察到车室内。遮光层4以及树脂车顶板3通过所谓的双色成型而形成。遮光层只要是不透明的,则不限定于黑色,也可以具有其他颜色。
沿着树脂车顶板3的后部下表面装备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高位制动灯10。高位制动灯10具备一个导光部11和多个光源12。在图1中如虚线所示,导光部11具有沿着树脂车顶板3的后部下表面而遍布车宽方向几乎整个宽度的大小的平板形状。导光部11是用板厚为数毫米左右的透明聚碳酸酯树脂制成的薄板,在树脂车顶板3成型时被嵌入成型而与树脂车顶板3设置为一体。因此车顶2的后部成为树脂车顶板3、遮光层4以及导光部11的三层构造。如图2所示,由于导光部11的上表面被遮光层4覆盖,因此无法从树脂车顶板3的上方目视观察到该导光部11。并且光借助遮光层4而不从导光部11的上表面泄漏。
如图2所示,树脂车顶板3的后端部遍布车宽方向几乎整个宽度以微小的上下宽度向下方弯曲成L字形。固定为导光部11的后端面(发光部13)与该后端弯曲部3a的内表面(前表面)抵接的状态。导光部11的发光部13以沿着后端弯曲部3a的尽可能靠上部的方式配置。导光部11的后端部即发光部13遍布车宽方向几乎整个宽度进行发光,由此高位制动灯10遍布车宽方向的几乎整个宽度以细的带状进行发光(线性发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30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照明装置、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在用于车辆的照明设备的反射器上的灯的布置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