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聚酯制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12833.7 | 申请日: | 2016-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7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陆;田中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D03D1/02 | 分类号: | D03D1/02;B60R21/235;D03D15/00;D03D49/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李照明;段承恩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气囊 聚酯 制基布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其是由聚酯纤维织制而成的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将其拉伸至应力为118N/cm、然后使其松弛至应力为0N/cm时的经纱方向和纬纱方向的能量吸收量为1.0~3.0J/cm2,经纱方向的能量吸收量相对于纬纱方向的能量吸收量的比例为0.5~2.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聚酯制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的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能够制成保持作为安全气囊的机械特性、同时在展开时挡住乘客的约束性能提高了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缝制该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而得的聚酯制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汽车的乘客安全保护装置,各种安全气囊不断地被安装在汽车中。各种安全气囊可以示例出用于驾驶席的、用于副驾驶席的、用于内藏在乘客坐席中的保护大腿部的、以及沿侧窗展开的帘式安全气囊等。作为构成安全气囊的基布,期望由与聚酰胺纤维相比原丝成本便宜的聚酯纤维构成的基布。然而,与聚酰胺纤维相比,聚酯纤维不能获得具有充分特性的安全气囊。因此,作为基布,主要使用尼龙6,6、尼龙6等聚酰胺纤维。
基布不仅需要具备展开性,还需要具备用于挡住乘客的必要的各种机械特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安全气囊用基布,其想要在膨胀部与非膨胀部的边界部分具有高耐压性、且可以快速抓住乘客并进行束缚。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安全气囊用基布,其想要通过变更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从而保持作为安全气囊的机械特性、同时提高展开性。此外,专利文献3提供了想要满足作为安全气囊用基布的低通气性、织制性、生产性的高密度织物的制造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2645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140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283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3中具体公开的基布均是尼龙6,6等聚酰胺制的基布,实质上没有公开聚酯制的基布。
即,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有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下述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由该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缝制而成的聚酯制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能够制成虽然是聚酯制,但能够保持作为安全气囊的机械特性、同时在展开时挡住乘客的约束性能提高了的安全气囊。
本发明者们着眼于下述现象:如果安全气囊展开时应力集中于缝制部,则缝制部的接缝滑移容易变大,展开后的约束性能容易变差。而且,本发明者们进一步着眼于:在使用聚酯纤维制作安全气囊用基布的情况下,提高基布的能量吸收量是重要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种方案的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是由聚酯纤维织制而成的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所述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将其拉伸至应力为118N/cm、然后使其松弛至应力为0N/cm时的经纱方向的能量吸收量(EW)为1.0~3.0J/cm2,将其拉伸至应力为118N/cm、然后使其松弛至应力为0N/cm时的纬纱方向的能量吸收量(EF)为1.0~3.0J/cm2,前述经纱方向的能量吸收量(EW)相对于前述纬纱方向的能量吸收量(EF)的比例(EW/EF)为0.5~2.0。
此外,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种方案的聚酯制安全气囊是由上述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缝制而成的聚酯制安全气囊。
进而,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种方案的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的制造方法是上述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安全气囊用聚酯制基布的制造方法使用具有积极松经(easing)机构的织机,以松经量(E)相对于第1框开口量(H)的比例(E/H)为3~10%的方式进行织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28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