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0160.1 | 申请日: | 2016-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9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川边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刘伟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身重量轻型化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耐追尾性能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左右一对的车架(2);底板(3),其具有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上呈凸状的底板通道(31)、和比底板通道(31)高的高底板部(43);后横梁(50),其在高底板部(43)的下侧与左右一对的车架(2)连接,在俯视观察时呈在车身前侧具有顶点(50x)的V字形;和通道连接部(60),其将底板通道(31)与后横梁(50)的顶点(50x)连接,底板通道(31)的顶面(31a)、通道连接部(60)的底面(61)及横梁(50)的顶点(50x)处的底面(50a)在从车身侧方观察时呈大致直线状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车身的耐追尾性能提高的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后部车身构造,其包括具有与左右的后侧车架连接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的后横梁,且前方延伸部在底板的通道部内延伸并与底横梁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75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记载的后部车身构造由于后横梁的前方延伸部从通道部内通过并与底横梁连接,所以存在前方延伸部变长而导致车身重量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身重量轻型化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耐追尾性能的车身后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底板,其设在上述左右一对的车架之间,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上呈凸状的底板通道、和形成在上述底板通道的车身后方且比上述底板通道高的高底板部;横梁,其在上述高底板部的下侧与上述左右一对的车架连接,在俯视观察时呈在车身前侧具有顶点的V字形;和通道连接部,其将上述底板通道与上述横梁的上述顶点连接,上述底板通道的顶面、上述通道连接部的底面及上述横梁的上述顶点处的底面在从车身侧方观察时呈大致直线状配置。
在本发明中,呈大致直线状配置除了邻接的面呈一条直线状配置的情况以外,还包括邻接的面以将端部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而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状的情况。由于邻接的面呈大致直线状配置,所以在沿着一个面的方向上输入的载荷向沿着邻接的另一面的方向传递。
根据该结构,由于底板通道的顶面、通道连接部的底面及横梁的顶点处的底面在从车身侧方观察时呈大致直线状配置,所以能够通过比较短的通道连接部将碰撞载荷的分力从横梁向底板通道传递。因此,能够使车身重量轻型化并且实现良好的耐追尾性能。
另外,由于通过通道连接部对在俯视观察时呈V字形的横梁的顶点与底板通道进行了连接,所以能够防止追尾时车架横倒,并且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也分担追尾载荷。
另外,由于通道连接部并未设在底板通道内,所以能够通过将排气管、燃油管、四轮驱动车的情况下的传动轴配置在底板通道内等来有效活用底板通道内的空间。
另外,由于能够将基于路面输入和发动机输入产生的底板的振动经由通道连接部向横梁分散,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优选地,上述通道连接部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其与上述底板之间构成闭合截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通道连接部的刚性来防止底面的向前后方向的位移即面外变形,从而将追尾载荷向底板通道恰当传递。
优选地,上述横梁具有从上述顶点侧向端部侧延伸设置的槽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棱线来促进经由后横梁的载荷(追尾载荷、从底板经由通道连接部的载荷)传递。
优选地,在上述横梁中的上述通道连接部附近安装有下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01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