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塞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08866.4 | 申请日: | 2016-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05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 发明(设计)人: | 河出卓也;山田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T13/32 | 分类号: | H01T13/32;H01T13/2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李罡;陆锦华 |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火花塞,能抑制接地电极的母材的消耗且抑制异常燃烧。火花塞(100)具有:绝缘子(10);主体配件(50),覆盖绝缘子(10)的外周;中心电极(20),配置在绝缘子(10)的轴孔(12)内且前端(22a)从绝缘子(10)的前端部(10a)露出;接地电极(30),具有固定于主体配件(50)的固定端(31)及从中心电极(20)分离规定间隔(SG)的自由端(32),具备与中心电极(20)及绝缘子(10)面对的内侧面(30c)。具备至少覆盖从第一交线部至第二交线部的区域的由贵金属或贵金属合金构成的包覆部(80),该第一交线部包含从固定端侧的中心电极母材(21)的外周向接地电极(30)延伸的假想线与接地电极(30)的交点,第二交线部是通过规定间隔的中点的与前端(22a)的端面平行的假想面与接地电极(30)交叉的交线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燃机中使用于向混合气的点火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实现引燃性、火焰传播性的提高,提出了致力于火花塞中的接地电极的形状,或者抑制火花塞中的电极的消耗的各种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48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65842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为了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能,而且,为了适合于逐年变严的废气限制值,作为车辆行驶时的空燃比,处于多使用比理论空燃比小的稀少区域的空燃比的倾向。为了实现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能的提高或适合于废气限制值而无论空燃比如何都要求使混合气完全燃烧。因此,要求提高比理论空燃比小的混合气的引燃性,例如,进行增大向火花塞施加的电流值(能量)而增大在点火时产生的火花的情况、或者延长对于火花塞的通电时间的情况。
另一方面,火花的大型化或通电时间的长期化容易带来火花的喷流,随着曝露在火花的喷流下的频率的增加而接地电极母材的消耗程度增加。其结果是,可能会产生与接合于接地电极的贵金属端头的剥离等相伴的不发火或者接地电极的折损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存在接地电极的根部部分的消耗会带来接地电极的折损而无法发挥作为火花塞的性能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接地电极,在单纯地通过贵金属等将接地电极包覆的情况下,存在容易发生异常燃烧这样的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并未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希望能够抑制接地电极的母材的消耗,而且抑制异常燃烧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作出,可以作为以下的形态实现。
第一形态提供一种火花塞。第一形态的火花塞具有:绝缘体,具有轴孔;主体配件,覆盖所述绝缘体的外周;中心电极,具有配置在所述绝缘体的所述轴孔内的中心电极母材和接合于该中心电极母材并从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部露出的电极端头;及接地电极,具有固定于所述主体配件的固定端和从所述电极端头的前端分离规定间隔地配置的自由端,且具备与所述中心电极及所述绝缘体面对的内侧面和与所述中心电极相对的中心电极相对部,其中,所述火花塞具备至少覆盖所述内侧面中的从第一交线部至第二交线部的区域的由贵金属或贵金属合金构成的包覆部,该第一交线部包含从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的所述中心电极母材的外周向所述接地电极延伸的假想线与所述接地电极的交点,该第二交线部是通过所述规定间隔的中点的与所述前端的端面平行的假想面与所述接地电极交叉的交线部,在设所述包覆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A、所述接地电极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B、所述电极端头的所述前端的宽度为F时,0.7F≤A≤B的关系成立,从自由端一侧观察接地电极、包覆部及电极端头时,包覆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中心线处于电极端头的宽度的范围内。
根据第一形态的火花塞,能够抑制接地电极的母材的消耗,而且,抑制异常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88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