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置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7718.0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1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柳在洙;林丙国;朴奎焕;刘俊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莫泰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02 | 分类号: | H05K1/02;H05K9/00;H05K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康艳青;姚开丽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触电 保护 功能 便携式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内置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的内置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摄像头模块,安装于上述电路板;导电性盖,用于覆盖上述摄像头模块的上侧的一部分;导电性连接部,与上述导电性盖电连接,安装于上述电路板;以及触电保护元件,以与上述导电性连接部串联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电路板,使从上述导电性盖流入的静电通过,用于断开向上述电路板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电子设备,更详细地,涉及在导电体向外部露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形成与上述导电体相连接的触电保护元件,由此可从漏电及静电保护内部电路和/或使用人员的内置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如今,如手机一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以能够提高审美性和坚固性及接收灵敏度的方式在外罩形成向外部漏出的金属材质的外壳。
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通过使用通常的适配器来进行充电。
但是,包括向外部漏出的金属外壳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当进行充电时,在使用充电器的情况下,漏电向金属外壳传递,当与身体相接触时,使用人员因漏电而感受到麻酥酥的感觉,根据情况下,也会引起触电事故。
这是因为没有内置在不良充电器的情况下,从漏电保护使用人员的保护元件。不仅如此,非正品充电器为了强化转换器的电绝缘性,在转换器两端形成的由电容器构成的Y-CAP未具有规定特性的情况下,通过Y-CAP,直流电源无法被充分断开,此外,可通过交流电源,发生漏电事故,这种漏电可沿着电路的检测部传播。因此,用于从这种漏电保护使用人员的保护用元件需要内置于如手机一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内部。
另一方面,向外部漏出的上述金属外壳可根据位置执行简单加强材料、接地及天线等的多种作用。
但是,在金属外壳被用为接地的情况下,电容越低越好,但是,在上述金属外壳被用为天线的情况下,若电容低,则以离线模式进行动作,RF信号的传递不顺畅,因此,需要体现高的电容。
即,根据金属外壳的作用,降低或提高电容。这是因为在使用高的电容的情况下,RF接收灵敏度优秀,但是对静电(ESD)脆弱。
因此,保护元件也配置于金属外壳和外罩内部的接收部阻抗配置线之间,根据金属外壳的作用,可执行适当的作用。
即,需要开发保护元件起到短(Short)模式的作用,从而可从漏电及静电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保护元件自身具有高的静电容量,RF接收灵敏度也可提高的保护用元件。
此外,在形成有摄像头模块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摄像头模块会向外部漏出,因此,基于上述触电电流或静电的使用人员触电或内部电路的破损可能性高。
尤其,在静电向摄像头模块传递的情况下,一部分会传播到摄像头模块的数据线,因此,当进行拍摄时,会引起画面分割。
因此,需要用于排出外部的静电或电路部的漏电对摄像头模块产生的恶劣影响的方案。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并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从静电或漏电保护内部电路和/或使用人员的内置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包括:电路板;摄像头模块,安装于上述电路板;导电性盖,用于覆盖上述摄像头模块的上侧的一部分;导电性连接部,与上述导电性盖电连接,安装于上述电路板;以及触电保护元件,以与上述导电性连接部串联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电路板,使从上述导电性盖流入的静电通过,用于断开向上述电路板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上述导电性盖可在下侧形成水平延伸的支撑部,上述导电性连接部配置于上述支撑部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莫泰克有限公司,未经阿莫泰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77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餐椅(QM‑I04)
- 下一篇:茶凳(HM‑X03)